古蜀神話,游弋於虛實之間

2019-10-10   看四川雜誌社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愛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愛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在《山海經》中,古人描述了一個「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的都廣之野——成都平原,那是古蜀大地最初的模樣,那是一個神話的時代,一個所有的記敘皆游弋於虛實與幻真之間的人文起源時代。

人類文明的曠古長歌,自神話起,金聲玉振,而成天籟。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老君山,相傳黃帝曾在此修煉飛升,老子也曾隱居於此

蜀民先祖的「主神」

相對於以荷馬史詩、《變形記》等皇皇巨著為載體,具有明確譜系和體系的希臘神話而言,中國古代神話只是見諸《楚辭》《山海經》《淮南子》等文化典籍里的吉光片羽。

作為中華民族神話重要組成部分的古蜀神話,也同樣顯得零星片段,各種神話傳說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正史、野史、方誌、筆記等古籍中。

在光怪陸離、浩湯廣博的神話世界裡,則不難發現流傳至今的蜀人精神密碼。

神話學家袁珂在研究巴蜀神話時,對其按題材劃分為了三大母題:蠶神神話,大石神話,治水神話。

蠶神神話

與絲綢相生相伴

成都古稱「錦城」,古籍記載:「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蜀自秦昭王時通中國,而三代(指夏、商、周)已有錦」。

古蜀文明的歷史是同絲綢相生相伴的。

蜀錦製作

蠶叢

今人所周知,古蜀王國有文字記載者,世歷五代: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

系之於人類歷史發展時期,蠶叢即採集經濟時代,柏灌至魚鳧,則漁獵經濟時代,至於杜宇、開明,則漸漸進入農耕經濟時代。

三星堆青銅縱目人像,有學者認為原型是古蜀王

其中,採集經濟時代的代表形態,即蠶桑養殖,而最先提倡並教導人民馴化野蠶、種植蠶桑的第一代古蜀王蠶叢,作為古蜀文明中的第一個英雄,就成為了古蜀神話的一位主神,被塑造為具有「藍面縱目」異相的神人,「蜀」 字上部的縱目偏旁,就被認為源於此。

傳說蠶叢常穿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故後人稱他為青衣神,至今四川眉山仍有青神縣,即源於此。

浮雕「蠶叢引桑」

嫘祖

在中國神話中,始祖黃帝的正妻西陵氏女嫘祖,傳說中即來自蜀地,有人認為嫘祖或許就是蜀國蠶叢王室的公主。

在中原神話中,嫘祖教導人民種桑養蠶、抽絲編絹,在後世被奉為蠶神、聖母,成為與炎黃二帝齊名的人文始祖。

嫘祖娘娘

嫘祖故里四川鹽亭,至今尚存以桃子龍、蠶龍、蠶姑廟會、蠶絲祖神傳說等為代表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以舞蠶龍、獻紅鞋等嫘祖民間祭祀活動為代表的民風民俗。

蜀地蜀民善課蠶桑, 故而繁衍生化出諸多蠶神神話,其實是蜀民以神話的形式記錄早已在歷史進程中漫漶不識的事跡,以瑰麗奇幻的想像銘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不凡貢獻的英雄人物。

正如魯迅所說:「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 其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 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

神話與歷史 滄桑中交錯

在中國神話浩瀚的譜系裡,除了遠古茫昧的原始神話,還包括在歷史發展中產生的新神話。

中國神話學大家袁珂將之析為狹義與廣義的神話。狹義神話即原始神話,廣義的神話則包羅者眾:各個歷史時期產生的新的神話,被神化了的人或事,具有神話特徵的民間故事,具有神話格調的道教仙話和佛典神話,等等。

大石神話

對「永恆」的崇拜

古蜀神話中的大石神話,就是一個網羅了多種神話類型、內容豐富、氣象萬千的大型神話集合體。

「禹生石紐」,傳說中大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由石裂而生,也有說是其母見到隕石而感孕生禹。不僅如此,禹的兒子也生於石中。而今四川汶川縣尚有相關傳說和遺蹟。

「五丁開山」,這個故事因李白的《蜀道難》已為人耳熟能詳。

「女媧補天」,女媧煉五彩石補天是中華民族四大神話之一,傳說女媧因補天力竭而逝於西蜀,今四川雅安就因多雨而被稱為「西南漏天處」,雅安城外河中色彩斑斕的卵石就被傳說為補天未用完而遺下的五彩石。

雅安紅石灘

「支機石」,晉代《博物志》載,有人夜行誤入天河,遇牽牛人而獲贈一石,歸問成都嚴君平時,石倏忽暴長,才知原是天上織女用以支撐織布機的石頭。

此外還有天涯石、地角石、武擔石、五塊石、石鏡、石筍、石犀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數不勝數的大石神話,實際上反映了古蜀人對於石頭「永恆」這一特徵的崇拜觀念,並進而將之視作生命之源、力量之源的現象。

治水神話

全人類共通的原始記憶

如果說大石神話反映的是古蜀民族的獨特信仰,治水神話則是全人類共通的原始記憶,只是在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和民族文化心理,就產生了不同的變體。

汶川公祭大禹典禮

鯀禹治水、李冰治水老少咸知,除此之外還有鱉靈治水的神話。鱉靈即開明。鱉靈原系荊楚巫師,死後屍體隨江水來到蜀地,隨即死而復生,被蜀王杜宇任為宰相。

杜宇時代,蜀地洪水泛濫,鱉靈遂鑿山治水,民方得安處。後杜宇禪位於鱉靈,鱉靈繼位後號開明,開闢蜀國第五代王朝。鱉靈一脈作為巫師,屢顯神通,後世「五丁開山」神話中的「能徙蜀山」的大力士、「千人不能動、萬人不能移」的石牛,都是開明一朝的「傑作」。

傳說中,杜宇化鵑,啼血成花,是為杜鵑花

有學者認為,這事實上是楚地的巫儺風俗傳入蜀國,形成的一種文化融合現象。

神話始於上古,卻並未終於上古,歷史不斷發展,新的神話又不斷被訴說和書寫。

開明以降兩千年,又有嚴君平、容成公、張亞子、太乙真人、哪吒等等流光溢彩的神話傳說。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既能腳踏實地、躬耕畎畝,亦能凌虛駕空、「雲端舞蹈」。如今,神話已經從蒙昧時代的荒誕不經,成為追溯民族歷史的文化沉澱,值得人們一遍遍去追尋。

上古神話,未來表達

縱觀巴蜀神話,亦真亦幻,亦虛亦實,天光雲影,想像無窮。但在日常話語中,當我們談論神話時,首先浮現於我們腦海的,往往是希臘神話、北歐神話。

即使說到中華民族神話,人們也只記得女媧補天、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屈指可數的幾個經典故事。

文藝作品

無聲浸潤

西方神話故事何以跨洋遠播? 論其根由,首先是文學名著的無聲浸潤,其次是文化的開發利用影響廣泛而深遠。

一個人未必詳悉希臘神話或北歐神話里錯綜複雜的世界觀和人物關係,卻可能因為動漫《聖鬥士星矢》、電影《雷神》三部曲等文藝作品,對宙斯、雅典娜、十二星座和奧丁、 托爾、阿斯加德、「諸神黃昏」如數家珍。

事實上,中華民族神話並不少,相反正是其淵藪龐雜,讓人望而卻步。也正因為此,每當市場上出現了適應不同年齡層、不同知識背景人群的神話改編作品,人們總是能夠以極大的寬容度為其歡呼鼓舞。

譬如影視劇《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哪吒之魔童降世》與電子遊戲《王者榮耀》《山海經》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和重構了中國本土神話資源,一些平日裡鮮見的神話人物和故事逐漸被人們熟知。

電視劇《古劍奇譚》海報

旅遊景點

新的傳承

神話不僅是語言藝術,更是群眾觀念與信仰的表達。因而,那些神話誕生地、傳播地的民俗民風,擁有神話背景的山水風光、古建築、民俗節慶活動等旅遊景觀,更成為了推動神話傳承的支柱。

在四川梓潼縣,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昌洞經古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當地保護和傳承,如今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東方古典交響樂」。

許多依託神話傳說而流傳的地方民俗,如文昌出巡、蠶姑廟會、望叢賽歌會等等,已成為地方吸引遊客的主要旅遊資源之一。

雅安春節燈會上演女媧的故事

神仙難覓蹤影,卻有秘境遺留人間,有故事膾炙人口。尋找神話,莫如說是尋找民族的一種內在價值觀和宇宙觀;記住神話,則更是關乎弘揚巴蜀文化、賡續中華文明、傳承文化基因、堅定文化自信的大事。

我們相信,在未來,神話不僅有故事、有景觀,還將以更加豐富、生動的形式傳承發展,以更加親切、可感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源流。

- THE END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