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時期,鄰國緬甸也遭受到了日軍的入侵,為了保證國內作戰大後方的安全,中國派遣了一批遠征軍赴緬作戰。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入緬作戰時,李穎是師野戰醫院中校院長兼師軍醫處主任。戴將軍殉國時,李穎正在其身邊。他回憶了戴安瀾將軍殉國的整個過程。
1941年年底,日軍由泰國進攻緬甸,以切斷中國唯一的國際交通線一一滇緬公路。為確保滇緬公路運輸,1942年3月12日,中國遠征軍正式成立。戴安瀾將軍率200師奉命入緬作戰。此時,日軍以優勢兵力分兩路向中國軍隊進攻,一部從仰光迎面撲來,占領了東瓜城;另一部從仰光往西,經普羅姆油田,迂迴攻中國軍隊側面。200師奉命向東瓜城的日軍進攻,經過兩天激戰,將日軍的1個精銳師團打得稀爛,日軍丟棄了200具屍體潰逃。這是遠征軍入緬抗戰的第一個勝利。
日軍遭此慘敗,不敢冒然進犯。戰事平靜半月余。隨後,戴將軍請求率200師赴西線,聯合英國盟軍攻擊日軍,得到批准。200師遂經喬克巴當城,到達荷爾溫江的北岸,與日軍隔江對峙。一日,師部忽接軍部急電,告知英國盟軍已投降日軍,命200師迅速撤回東線,3天後,又奉命撤回國內,向北開拔。在途中,200師在裳古城與日軍遭遇,激戰3個小時,甩掉了日軍的追擊。而後,為輕裝前進,便于山區行軍,將汽車摩托車、大炮全部扔掉。未行多久,忽又遭日軍截擊,激戰一天,オ沖開了一條血路。
緬甸的四五月,已經進入了淫雨季節。遠征軍冒著高溫和雨淋,在崇山峻岭和深溝險壑中跋涉。約四五天光景,糧食吃完,官兵們只好以菌類野菜芭蕉根充飢,情形極其艱苦。白天行軍,也要避開公路、鐵路、城鎮;晚上夜宿,則是依山傍樹席地而臥。10天以後,軍隊來到靠近公路的一個小鎮一一茅邦。日軍已預料到200師要通過此鎮,調遣了1個師的兵力在此堵截。
5月26日,夜幕降臨了。200師在遠離公路10多里處停下待命。晚10點多鐘,第599團與日軍接火,戰鬥十分激烈。戴將軍帶上參謀長、兩名副官和李穎,親自到前沿指揮戰鬥。他們來到離公路二里多遠的一條山路上,在夜色中可見日軍機槍吐著火舌,交叉封鎖了幾道山口。突然間,一排機槍子彈從他們幾人身邊掃過。只聽戴將軍輕聲道:「不行。」隨即用手捂住了胸口,步履也有些踉蹌。副官急忙用手扶住他,李穎也下意識地用手摸了摸他的胸口,觸到了又粘又熱的液體。他立刻感覺到了不祥。大家忙把戴將軍抬到山凹處,李穎給他進行了檢查。將軍的傷勢極為嚴重,子彈從後背第七肋骨射進,穿過右肺下葉,從前胸第八肋骨穿出。上衣被子彈炸開鴨蛋大小的兩個窟窿,鮮血汩汩流淌。給戴將軍包紮敷藥後,副師長高吉人等長官聞訊趕來,即指示通訊連給重慶,昆明行營,入緬遠征軍軍部聯繫,意欲派飛機搶救戴將軍。但不知為什麼,始終沒有得到迴音。
後半夜,從前線傳來第599團團長柳樹人陣亡的消息。200師遂決定改變撤退路線。戴將軍躺在擔架上,面色蒼白,神志始終清醒。他每天將師部指揮人員叫到身邊,緩聲詢問行軍路線、軍紀、生活等情況,卻從未提及過孩子和家庭。李穎把師部僅存的一點點大米熬成稀粥,喂給他吃,有的時候僅僅是喝幾口白開水。3天以後,戴將軍在沉入睡鄉後靜靜地逝去了,時年37歲。
大家抬著戴將軍的遺體繼續行軍,兩天後,遺體發出異味。師部研究決定,秘密火化,帶骨灰回國。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中,李穎和幾名醫護人員給戴將軍換上乾淨的軍衣,血衣交師部保存。大家將砍伐的樹木堆積起四五尺高,將戴將軍的遺體放置其上,在呼呼燃燒的火焰聲中,官兵們禁不住悲淚如雨雷。火化之後,將戴將軍的遺骨裝入藥箱,交由1個連隊護送回國。
200師終於回到祖國,駐防雲南保山。師部派人很快打好棺本,重新裝殮了將軍的遺骨。副師長高吉人、輜重營長朱群和李穎,由1個排護送,將戴將軍的靈柩運回昆明。在進昆明市時,靈車上赫然豎起一根高高的竹竿,高桃著戴將軍的血衣,十分悲壯地駛進了市區。雲南省主席龍雲等軍政要人,以及幾萬學生民眾,默立道路兩旁,向靈柩致哀,接著,昆明各屆人土召開了追悼大會,國民政府追授戴安瀾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陸軍中將,革命烈士,黃埔系骨幹將領之一,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想了解戴將軍的更多事跡,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戴安瀾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