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佩戴任何飾品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丨飾品與危機感

2020-09-13     港港有趣事

原標題:不喜歡佩戴任何飾品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丨飾品與危機感

飾品是人們用來裝飾自己、增添魅力、自我表現的工具,包括戒指、項鍊、耳環、頭飾、手錶、包等等。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自己的形象越來越重視,從以往吃喝占大頭的消費逐漸向裝飾品轉化,甚至有些人每個月買的錢超過了吃喝用的錢。

佩戴飾品是愛美、注意形象的表現,那些不喜歡佩戴任何飾品的人,是什麼心理呢?

在我國,戒指起源於秦漢時期,那時被稱為指環,傳至民間,其意義為男女之間締結婚約、山盟海誓。元代,「指環」一詞被「戒指」所取代。

到了現代,戒指的意義更加廣泛,有結婚時用的結婚鑽戒,有老年人佩戴的金戒指,也有年輕人日常佩戴的用於裝飾的戒指。

項鍊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飾品,它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所穿衣服的質地和色澤來選擇相搭配的項鍊。

耳環則是最為常見的飾品之一,年輕的女孩子都喜歡打耳洞,然後將精心選購的漂亮耳釘戴上,平添一分青春與活力,耳釘和耳環的外觀多種多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此外,隨著人們思想越來越開放,一些男性也開始打起了耳洞,追隨著女性審美的腳步。

頭飾包括頭巾、發箍、鴨舌帽、圓頂帽、貝雷帽等等,頭飾一般起著點綴的效果,位於人體的最上部,裝飾的效果是最好的,古代女子則喜愛用發簪、髮釵來裝扮自己的頭髮。

包是集時尚與實用於一身的飾品,包可以裝化妝品、紙巾以及一些隨身的小玩意兒,還能增添時尚感。在旅遊時,人們會使用旅行包,儘量能夠裝進更多的東西,在上班時,女性會用精緻小巧的包,男性則是攜帶商務包。

手錶則更多是男性的「專利」,很多男人將手錶看作是身份的象徵,他們不惜花重金購買名表,為的是彰顯自己的品味和身份。

可見,飾品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是非常重要的,人們生活中也離不開飾品,因為飾品不僅具有裝飾的功能,還有社交功能以及實用功能。

調查顯示,不喜歡佩戴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戴著不舒服」。

戒指對於某些手指較粗的人來說簡直是噩夢,雖然它能夠增加人的魅力值,但容易造成血液不通暢,彎曲手指會受到很大影響,也不方便做事情。

當人們佩戴項鍊的時候,總感覺胸口上有異物感,趴在床上或是不慎摔跤都可能會導致胸口被頂傷。

曾有一則新聞,一女子穿著高跟鞋跳舞,摔倒的時候胸前一枚尖銳的項鍊飾品刺穿了她的氣管,最終一命嗚呼,或許那若有若無的危機感也是人們拒絕佩戴項鍊的原因。

手錶帶給人的不適感和戒指相近,戴久了手腕會出現勒痕。至於其它飾品,都或多或少讓某些人感到不舒服。

拒絕佩戴飾品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喜被束縛,這是性格因素,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或許曾被父母施加了太多的心理壓力,以至於飾品在他們看來就像枷鎖一般沉重。

那些戴在身上的環、打在耳朵上的洞被他們無意識地當成了一種累贅物,這讓他們感到很累,所以輕裝上陣、追求自由的出行才是他們真實的面貌。

有些女性性格大大咧咧,她們雖然也愛美,但總體來說比較男性化,相比起飾品帶給她們的滿足,她們更喜歡購買衣服褲子這類的大件物品。

她們不注重細節,因此飾品對她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偶爾心情好才可能會佩戴一下。

男性不愛佩戴飾品則是社會期望所致,在中國,傳統思想依然占據很大的比例,男性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會招到很多人的異樣眼光。

即使在自己圈中可能是「潮男」,但父母可能是第一個不同意他們穿戴飾品的。

飾品雖然很多都價格實惠,但這種心理會讓人不加節制,導致家裡飾品冗餘,浪費金錢。因此有些人為了節約一部分錢,也會拒絕佩戴飾品。

特別是對於那些消費觀比較保守的人來說,他們寧願花錢去娛樂,也不願意購買飾品。

還有一些女性對打扮不太感興趣,在她們看來,衣著簡單而樸素是最好的裝扮,最重要的是精神面貌和自己的追求。

總之,不同的人對待飾品有不同的態度,但就目前而言,年輕女性對於飾品的穿搭依然是非常在意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wmVjHQBeElxlkkaE6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