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愛好也有鄙視鏈,最「底層」的摺紙竟然上了天

2019-06-08     mom看世界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nancy&川媽

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好像這個問題已經不怎麼被討論了。

不是跟風,純粹為了孩子長期、高段位的幸福,提供孩子學習某項才藝的機會,似乎已經成為現在爸媽的共識。

於是,討論的重點就變成了,該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

據說這裡竟然也有鄙視鏈。馬術、高爾夫、三角鋼琴等貴族才藝,瞧不上電子琴、畫畫、舞蹈這些傳統大眾項目。

即使沒有高級和不高級的分別,我們常常還是會不自覺地落入,有用還是沒用的常規思考圈中。

看一項興趣班,想到的第一問題總是:學這個有什麼用?對孩子來說有什麼好處?有利於邏輯思維的提高,還是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揮?

這樣想當然沒錯,但千萬別忘了興趣班的關鍵還應該是「興趣」二字。歸根結底,是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某項興趣愛好。而有些愛好,看上去並沒有那麼「有用」。

比如摺紙,大家怎麼看?每個孩子都會折兩下,但好像沒人會把它看成一個值得深入發展的興趣。

但在美國,有這樣一位年近60歲的老爺爺,童年開始摺紙,一折就是一輩子,他就是名震世界的摺紙大師——羅伯特·朗

他的摺紙作品當然不會是我們手裡不停擺弄的東南西北、紙飛機、千紙鶴這麼簡單。他能在不損傷紙的前提,折出一座精巧的布穀掛鐘。他的作品甚至上了天,解決了NASA的重大技術難題。


1

羅伯特·朗與摺紙的緣分,要從一本摺紙書說起。

6歲的羅伯特·朗是一個精力旺盛的毛孩子,老師為了讓他安靜地待在教室里,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無計可施,老師只好給羅伯特·朗一本摺紙書,讓他按著書上的圖案來折。沒想到羅伯特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

對於小小的羅伯特來說,看似有形的摺紙,卻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這簡直太神奇了!

從那之後,羅伯特徹底迷上了摺紙。他說,小時候摺紙是最吸引他的事情,只需要一雙手和紙,他就可以折上一天。

10歲的時候,摺紙書上的花樣已經不能滿足羅伯特了。他開始嘗試著,依照自己的想法折些書上沒有的東西。


沒有專門的紙,他就二次利用父親的舊商務用紙。每次摺紙前,羅伯特都會不厭其煩地把商務紙切成正方形,然後再折。

就這樣,羅伯特在摺紙的陪伴下,忙碌又充實地度過了中學時光。即便學業繁重,他也從沒有過一絲一毫要放棄摺紙的念頭。

愛好,大概就是這樣,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的東西。

學業優秀的羅伯特順利考入加州理工大學之後,他對摺紙的愛也更加執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說,競爭激烈的學習生活讓他倍感壓力,有心事的時候,摺紙成為了他唯一的減壓方式。

反覆的琢磨、練習,讓羅伯特打通了摺紙的任督二脈。

不到20歲的他,靠著自己的力量,研究出許多全新的摺紙模型,並且用心地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

比如,充氣的兔子,搖尾巴的小豬,呆萌小海龜,都是羅伯特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對自己摺紙的愛好沒有足夠的信心。這時候的羅伯特從不與人交流,也羞於告訴身邊的人他的摺紙愛好。

有一次,女友黛安娜在他的住所看到了紙螞蟻,當時的羅伯特尷尬極了,他怕女友覺得玩摺紙太幼稚。

萬幸地是,黛安娜同樣有一顆純粹、童真的心,她不僅沒有嫌棄羅伯特「幼稚」的愛好,反而鼓勵他繼續做下去。

在女友的支持下,羅伯特的摺紙技藝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他一直都是「單打獨鬥」的隔絕狀態,直到他在書店的摺紙書的底封上,看到了美國摺紙協會的地址。

找到志同道合的組織,讓羅伯特激動不已。在這裡,他結識了很多摺紙界的大師人物:Michael LaFosse,John Montroll,Joseph Wu和Paul Jackson 。

與大師的交流,讓他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讓他堅定了自己想要一直摺紙的想法。

隨後的日子,羅伯特一邊攻讀碩博學位,一邊繼續摺紙。他創作了50多件昆蟲摺紙作品:一隻寄居蟹,一隻老鼠,一隻螞蟻,一隻臭鼬……




它們每一個都結構精密,需要摺疊上百次才能完成;外形也極其逼真,腿、翅膀和觸角等細節都活靈活現。

如果不仔細辨別,很多人會以為是真的昆蟲。

時間來到1987年,羅伯特迷上了黑森林布穀鍾,並暗下決心,要親手摺出來一個。經過長達3個月的研究,他終於有了靈感,設計出了圖紙。

但,由於摺疊過程複雜,整整花費了6個小時才完成。

成品真的驚呆眾人,雕刻的外殼、松果形的重物、復古的擺錘和彈出的布穀鳥,這些看似與摺紙完全沒關聯的東西,全部被羅伯特近乎完美地呈現出來!

布穀鍾摺紙和布穀鍾

這個堪稱經典的布穀鍾,讓羅伯特·朗一夜成名。

日本的電視台還特意邀請他參加節目,現場還原布穀鐘的摺疊過程。這一次也花費了近5個小時的時間,給日本摺紙界帶來了轟動。


2

1988年,羅伯特結束博士後的學業,選擇了一份科研的工作——美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雷射物理研究員。

在這個平均智商160的地方,羅伯特依舊發揮著自己的學霸品質,發表專業論文80多篇,獲得專利46項。

美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

工作之外,羅伯特幾乎把全部的時間撲在摺紙上。但是,繁忙的演算、推理消耗了不少精力,能夠用於摺紙研究的時間被一點點壓縮。

這讓羅伯特越來越迷茫。經過無數次的思考,他決定聽從內心,在專業研究員和摺紙「匠人」中,選擇了後者。

於是,在NASA工作的第13個年頭,羅伯特選擇了辭職。這讓周圍的人唏噓不已。

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羅伯特會放著穩定、高薪、高地位的NASA研究員不幹,選擇去做一個「毫無前途」的摺紙人。

羅伯特堅定地說,比起物理研究,我更愛摺紙!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追求自己的摺紙夢想。

他絕對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成為獨立摺紙人之後,羅伯特的生活被安排地滿滿當當。他反覆地琢磨之前的舊模型,希望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新的摺紙作品。

傳統摺紙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持紙張的完整性,不使用剪刀、膠水輔助,只通過摺疊實現建模。

不斷地推翻,又不斷地建模,羅伯特開創了一種新型摺紙法。這種方法可以在不破壞紙張完整性的前提下,摺疊出昆蟲肥胖的身體和瘦小的附肢。

除此之外,羅伯特還有了一個重大發現——摺紙與數學的奇妙聯繫。

正如他自己所說,從技術層面上看,每一個摺紙都是一個數學方程式。

走進他的工作室,各種各樣的動物摺紙作品、壘得高高的數學書籍,讓人目不暇接。在這樣的環境里,羅伯特日復一日地編著代碼。

為了更好地將數學理論應用到摺紙程序中,他還特意加入了數學協會,和更多的數學大咖進行交流。

功夫不負有心人,羅伯特成功編寫了兩個程序:Treemaker 和Reference Finder。

Treemaker是第一個引入「樹形」概念的摺紙編程軟體,在摺紙界非常有名。任何類似於立體的物品,比如人或蟲子,都可以通過Treemaker形成摺痕圖案。



而Reference Finder則可以與Treemaker搭配使用,將那些讓人看著頭大的複雜摺紙模型,轉化為一個一個可以跟著電腦指令操作的具體步驟。

這兩款軟體的問世,奠定了羅伯特在摺紙界的技術大拿地位。美國摺紙協會的簡·波利士毫不吝嗇對羅伯特的欣賞:

他是天才的摺紙大師,他的作品把藝術和數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充滿了迷人的魅力。

在軟體的協助下,羅伯特創造了將近650個全新的摺紙模型。


在引領技術型摺紙趨勢的同時,羅伯特也特別注重摺紙的普及。

部分羅伯特·朗出版的摺紙書

他先後出版了10餘本摺紙書,用生動詼諧的語言,簡單明朗的圖片,一步一步指導讀者折出完美的摺紙作品。

因此,羅伯特被粉絲親切地稱為「摺紙王子」。


3

如果你以為搞搞創新研究、開發開發摺紙軟體,就是羅伯特的終極夢想了?那真的是大錯特錯。

在羅伯特看來,摺紙不是一種消磨時光的娛樂方式,而是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實實在在問題的。

羅伯特的摺紙技術,曾在著名的「眼鏡」計劃中大展身手。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想要在距離地球26000英里高的軌道上,放置一個直徑100米的鏡片。

一切準備就緒,但是運送成了最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鏡片想要進入太空,必須搭載火箭。

可是,一個直徑100米的鏡片,有足球場那麼大,想把它直接塞進空間有限的火箭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

在大家一籌莫展,毫無頭緒的時候,羅伯特和他的摺紙技術給了科學家們一線希望。他提議,可以將光碟型的鏡片摺疊成非常緊湊的圓柱體,方便放入火箭又長又窄的空間。

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接受了這個提議,並將它應用到了第一代「眼鏡」計劃的望遠鏡上。

無獨有偶,前東家NASA也因為太空運輸問題求助過羅伯特。

NASA想要給衛星配備太陽能板,奈何體積和重量都遠遠超出了太空梭的承載能力。

與之前的望遠鏡不同,太陽能板的面積需要儘可能的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供能量。

但是,運輸的時候,又要求它儘可能的小。因此,摺疊是唯一的方法。


羅伯特根據摺紙的經驗,提出了用圓形設計代替手風琴結構的設想。最終設計出了一款可以旋轉摺疊的太陽能板。

這款太陽能板,打開直徑可達25米,折起來卻只有2.7米寬,真的做到了「收納小,展開大」的特點。

而且,它可以纏繞在衛星上,發射時實現自動展開,無需太空人的額外拼裝。

摺疊血管支架

除了天文領域,羅伯特還將摺紙技術跨界到了汽車業、醫療行業等領域,。比如,用摺紙技術來實現血管支架的摺疊、汽車安全氣囊的收納等等。

如今,羅伯特憑藉著對摺紙的熱忱和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摺紙大師,是日本摺紙學會雜誌《Origami Tanteidan》專欄作家。

作品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並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等多地舉辦摺紙作品展。

但當初,他從NASA離職,選擇做摺紙「匠人」時,周圍充斥著質疑、嘲諷。

所有人都覺得他玩物喪志,根本沒有人理解他,更沒有人看好他。

但羅伯特,沒有被世俗的功利觀左右,始終跟著內心的聲音走。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花再多的時間在愛好上,也不覺得浪費。」

羅伯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那些看笑話的人,把愛好變成事業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痴人說夢,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麵包。

愛好就像是一粒種子,我們在播種時,只想用心呵護它,未曾想過它必須帶給我們什麼。

若干年過去了,它已長成參天大樹,自然會為我們遮擋來自生活的風雨。

愛好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份選擇,多了一種可能。

面對孩子的愛好,我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尊重他,給予他選擇的自由。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羅伯特與摺紙的故事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7/02/19/the-origami-lab

2.http://www.langorigami.com/frontpage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J._Lang

川媽說說

想想我們小時候,也曾對很多事情痴迷,也曾有過很多夢想,結果大多都被大人們或驚悚或不屑一顧的態度給扼殺了……

我也寫過很多篇文章來探討過這個問題,包括為什麼要學習琴棋書畫,為什麼周杰倫離不開中專學歷的方文山,以及那個田鼠阿佛的故事。

摺紙,看上去「沒用」的事情,當做到了極限,竟變得極為「有用」。記得上次就和大家聊過,判斷某件事情「有用沒用」有外化和內化的兩類標準。

在我們還主要追求低層次的衣食住行需要時,外化的目標非常重要,要學習好、要找份好工作。當不再發愁這些事情時,追求內化的目標——內心的充盈和滿足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這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精髓觀點之一。

但現實世界中,專心追求內在動機、做一些短期看來「無用功」的人,常常順帶著就把外化目標實現了。反過來卻常常不能成立。

在孩子還小,還需要幫助(很多時候是代替)他做選擇時,我們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審視什麼叫「有用」、「沒用」。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v5-LGwBmyVoG_1Z_a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