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時,腳到底該如何著地?

2019-07-24     SWH徒手健身

跑步是很便捷、常見的一種運動方式,但是並不代表其沒有規範地姿勢、以及不良跑姿造成一定的運動損傷。

上次我們說了關於跑步時該如何更好的保護膝關節(經常跑步的你是否中了「膝蓋終結者」!)。

本章我們就聊一下跑步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話題:腳的著地方式。

大部分人認為,應該後腳跟著地、然後過渡到腳尖,這樣可以緩解一部分壓力,氣墊跑鞋的問世就有一定此類因素。

還有一些人認為,跑步時應該前腳掌先著地,這樣能能跑得更快,可以避免因跑步造成的足跟痛等等。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保守的小夥伴,對於著地方式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覺得對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習慣不同。因此具體的著地方式要根據個人情況來判斷。

這些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說法,但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討論點:「生物力學結構」。

無論是誰,雖然對與同樣的動作可能訓練目標不一樣,做動作的方式可能有一些出路,但是都有一個動作模式前提,是無法逾越的。這個前提也是安全效率以及訓練質量的保證。


例如:在進行跑跳類動作,無論目標是什麼,都要保持膝、髖、踝在一條線,都這損傷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不會因為你的X腿、平常的發力習慣,而改變這一安全的模式前提(雖然損傷無法避免,但是中立位以及最佳力學結構能最大化的減少運動損傷的機率)!

當然對於動作跑步,關於腳的著地方式,也肯定有一個運動模式前提。

不要後腳跟著地

其實導致關節壓力最大的就是後腳跟著地的方式了。

因為這種方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關節」——足弓。


我們足弓的主要作用就是緩衝壓力,那麼當後腳跟著地時,足弓將起不到緩衝身體下降到地面時的瞬間壓力

同時腳底肌肉與小腿肌肉甚至大腿肌肉也無法有效收縮為踝關節與膝關節緩解壓力!此時壓力幾乎都被關節承受了,關節承受著強大的衝擊力;而且過度時腳也不穩定容易左右滾動。

而且跑步時腳後跟著地,腳支撐地面的時間最長,進而壓力也相對增加。

且後腳跟著地的整體動作模式也會導致膝關節承受更大的壓力而肌肉無法承擔更多的壓力

因此長期後腳跟著地的運動方式,也是導致足跟痛和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前腳掌著地

而前腳掌著地則使足弓充分發揮了其功能,且其動作模式也讓大腿前側肌肉參與了更多的發力來承擔膝關節壓力。


此時跟腱與小腿三頭肌也能有效收縮進而緩解壓力。

且前腳掌過度到腳後跟微微著地的同時,小腿肌肉會被拉長,當你在收縮蹬地時就像一個彈簧一樣發力效益也會大大提高,速度也會更快。

你可以即可起身感受一下壓力所在。

也就是說,跑步時前腳掌著地符合人體跑步時的最佳生物力學結構,在此結構肌肉可以有效收縮緩解壓力,且發力效益最大化。

而腳後跟著地完全違背了此結構,顯然,不僅會影響跑步成績,長期以來還會造成慢性損傷——疼痛,腰椎也可能受影響!

當然前腳掌著地並不是說要踮著腳尖跑,而是前腳掌先著地然後迅速過渡到後跟做一個緩衝,整個過程也是比較放放鬆輕盈的。

OK,本章內容到這裡就結束啦,希望對經常跑步的你有所幫助。關於跑步的其他問題,我們下次再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tOCMWwB8g2yegND1P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