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源於父母的負面預設!激發學習動力可用這六法

2019-05-21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很多孩子,在小學的時候被父母推著被迫式地學習。到了青春期,自己有了反抗地力量,便會無懼父母的催促和打罵,於是,相當一部分孩子就在初中主動退學了。

不管家長做什麼,孩子就是不想去上學了!就是要退學!

最近遇到了好幾起這樣的事例。

家長之前從沒注意過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就是用威逼利誘(獎勵、強迫、批評、打罵等)的方式去推著孩子學習,現在孩子大了,他們推不動了,就束手無策了!

這真的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可是,我們有些不知不覺中的言行,卻在引導孩子走向這樣的境況。

網絡圖

上一期非暴力溝通的活動中,遇到這樣一個學員:

她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就愁眉苦臉。孩子特別不願意學習,總是拖拉到最後,不得已才會完成。

她一直認為只是孩子自己的問題。

我通過她的描述,啟發地問她:「你對學習是如何看待的?你喜歡學習嗎?」

她馬上眉頭皺在一起,鬱悶地說:「我才不喜歡學習呢!學習多痛苦!又要擔心被老師批評,還隔段時間就測驗,考分高了還行,考分低了回家還得挨父母批評。學習太痛苦了!所以我兒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總是對他說,讓他珍惜幼兒園的生活,上了小學就開始了痛苦的學習之路。別到時怪我沒提醒他。」

我當時無奈地笑了一下,心想:

難道這提醒還不到位嗎?

網絡圖

(一)家長別給孩子進行心理預設:學習是痛苦的!

學習非常痛苦!——像這個家長對孩子說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人,可能不會太多。但是給孩子傳遞出這樣信息的家長,估計不在少數!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學習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還是一件痛苦的事,或者無感的事?

(1)如果你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想必你現在依然在堅持看書和學習。

因為快樂事情,大家都喜歡反覆做。

那麼孩子在你的耳濡目染之下,對學習應該不會太排斥。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數都喜歡學習,並且學習效率很高的。

(2)如果你認為學習是一件無感的事,還好。

你對學習沒什麼感情,反正就是跟著大家的節奏走,該上學就上學,該考試就考試,該工作了就工作。對學習無所謂喜歡不喜歡。

如果事這種情況,還好。

因為你既然對學習無感,那麼對成績和排名的焦慮也會淡化很多,這種環境下,無論孩子是否喜愛學習,至少孩子會生活得相對輕鬆些,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3)如果你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那就不太樂觀!

那麼無論你是否像那個媽媽一樣毫無遮攔地對孩子說出來,還是極力隱藏起來對學習的厭惡或痛苦之情,你的微表情和你的言行都會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學習是痛苦的。

如果一個孩子,還沒有去上學,就從父母那裡得知:學習這件事很痛苦。

那麼這個孩子會期待上學嗎?會對學習保持好奇心嗎?

他沒去上學,就已經牴觸上學了!

網絡圖

(二)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學習,請對孩子坦誠地表達出來!

你以為你對學習的厭煩和痛苦之情,是能掩飾的嗎?

不!這是掩飾不了的!

因為孩子是天生的微表情專家。即使你不說,孩子也會通過你的微表情和言行,察覺到你對學習的牴觸。

所以,我給這些家長的建議就是:坦誠地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我想,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你對學習這麼痛苦,一定有原因在內的。

所以,坦誠地溝通之前,我們自己要先縷清自己的情緒來源。

比如:

  • 小的時候考試分數低,被同學嘲笑?被老師批評?被父母打罵?
  • 小的時候,特別努力學習,可是成績就是上不去,有很強的挫敗感?
  • 因為有什麼痛苦的記憶或者創傷,讓你對學習很厭惡?……

無論是什麼原因,都要想辦法捋清楚,然後坦誠地對孩子說出來!

比如:

「媽媽小的時候,一學習就覺得特別緊張,因為考試一考不好,你姥爺就會打我或懲罰我。我感覺特別害怕。可是越害怕越緊張,越學不好。所以,我一直認為學習有些痛苦。但是,這只是媽媽自己的想法。現在的學校和以前不同了,都特別尊重孩子們。而且你若是考試了,無論考得好與不好,媽媽一定不會像姥爺那樣批評你,考好了媽媽會陪你一起慶祝,考得不好媽媽會幫你一起尋找提高的方法。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比媽媽學得好!

這樣坦誠地交流,反而會讓孩子把自己覺察到的東西釋然和放下。

——哦!原來如此!

他會明白,媽媽對學習的厭惡來源於哪裡。

同時,他也許會期待自己早點上學,看看自己對學習的感受是如何的,然後再媽媽交流一番。

網絡圖

(三)傳遞給孩子正向的信念

學習是為了什麼?

絕不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這麼簡單。

我兒子淏仔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問我這個問題:「媽媽,為什麼要上學?」

我根據他不同階段的理解能力,給出他能理解的解釋。

總體來說就是這樣的內容:

上學,是為了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一個人如果能力強了,會的技術多了,那麼他可以選擇在這個城市、這個公司、做這個工作,也可以選擇去那個城市、那個公司、做那個工作。

  • 一個優秀的人,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 一個不那麼優秀的人,只能被其他人選擇,過得沒有那麼自由。

你將來想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還是想被迫接受其他人的選擇和安排?

每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每個人都想主導自己的人生,那么小的時候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專注地學習,這樣長大了才會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

我經常給他舉的例子就是我弟弟,也就是他舅舅。

我對他說:「正是因為舅舅學習用功,工作也非常認真,所以能力特彆強。好多公司都主動邀請他去他們公司工作,舅舅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和公司,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還會向他傳輸一些關於社會責任感的內容,讓他有一些大局觀,不局限在自己個人的收穫和人生道路上。

當孩子對未來有憧憬,對自己的能力有期待的時候,孩子自然就願意向前看,願意接納學習,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在此刻不斷地努力!

網絡圖

(四)巧妙地引導,遠勝於講大道理!

前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海蒂和爺爺》,除了兩個主人公我特別喜歡之外,這裡面還有一個角色我非常欣賞,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

這位特別睿智的奶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值得欣賞的育兒理念。

當她第一次見到海蒂,還不了解海蒂的時候,並沒有因為管家的惡人惡語惡評價,而對海蒂產生偏見。

她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嘗試著自己去了解這個孩子,不理會別人的評價。

——這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這需要勇氣和自信。

克拉拉的奶奶有一顆愛心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當她得知海蒂不識字,也不容易教會的時候,沒有對她感到失望,而是走得更近,試圖了解原因,並巧妙地引導她。

她問海蒂:「你為什麼不喜歡學識字?」

海蒂說:「皮特說山裡的娃不需要識字,識字沒有用。」

既然海蒂認為沒有用,那麼克拉拉奶奶就想辦法讓海蒂意識到有用!

於是,奶奶就在睡前給海蒂講故事。讓海蒂愛上故事書,對閱讀產生了興趣。

想知道結局嗎?你可以自己看啊!

——識字的用處,就這樣出來了!

於是,海蒂就開始主動上課,主動思考,主動記憶,學習速度和進度馬上提了上來!這就是克拉拉奶奶的睿智之處!

網絡圖

(五)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家長就能越來越輕鬆!

《海蒂和爺爺》中,克拉拉奶奶沒有反覆去講大道理

比如:

  • 讀書用處可大了,我們都需要讀書;
  • 識字是特別重要的,不識字會被人消化;
  • 你不能聽信皮特的,他連大山都沒走出來,他的想法不值得採納……

克拉拉奶奶更沒有對她進行批評教育

  • 你怎麼學得這麼慢?
  • 老師上課的時候,你到底在想什麼?有沒有認真聽?
  • 你怎麼這麼笨!跟著這麼好的老師,你都學不會!……

講大道理,會讓孩子感到厭煩,或者牴觸情緒。孩子不明天「應該」到底是什麼含義。

批評教育,則會讓孩子站在對立面,讓變得孩子自卑或者叛逆。

克拉拉的奶奶是用故事書作為一個引導,讓海蒂感受到了故事的美妙,自發地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只有具備了內驅力,他的學習效率才會提高!才會事半功倍!

外在的動力/推力無論多大,都遠遠不如發自內心的內在動力,更能推動孩子前行!

所以,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一直是家長和老師最應該關注的問題。

而不是想盡辦法、換各種花樣、用「推」的方式,讓孩子被動前行。這種「推」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網絡圖

(六)我們要正視學習!

無論學習對於你來說,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無可否認的是:

學習是辛苦的!

對孩子說學習痛苦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對孩子說:「學習很輕鬆,學習很容易,學習是最幸福的事!……」

如果只有單純的上課和偶爾的考試,還好;

但是,要天天重複練習計算題、練習應用題、背單詞、背課文、頻繁考試……這些確實是辛苦的。

因為這些不但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減少了很多玩耍的時間,而且內容都是反覆練習,沒有新知識和新方法的不斷輸入,樂趣也會少很多。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正視的。

但是辛苦不意味著痛苦,不意味著不需要繼續做下去。

【我家今天早上的小案例】

今天早上淏仔哼唧著說:「考完級又要練習對戰了!我好緊張,我不想去!」

我聽了以後,知道如果我不干預,淏仔還會繼續發愁或者抱怨下去。

所以,我就放下手中正在忙活的早飯,學著淏仔苦惱的模樣,模仿他的說法方式說道:「就是啊!跆拳道那麼辛苦!對戰的環節那麼緊張,既害怕把別人踢傷了,也害怕自己被踢。真是太緊張了!為什麼非要學習跆拳道呢?想想都覺得好煩啊!怎麼辦呢,我真的很不想去上課啊,太煩啦!……」

淏仔一開始默默地聽著,後來嘿嘿一笑,打斷了我:「媽媽,你別嘮叨了!哪有那麼煩啊!」

我也跟著一笑,繼續做早飯。

我這種溝通方式,在非暴力溝通中,叫做「複述」。複述能緩解對方的情緒,能讓對方感受到關注和理解。

學習任何一個技能,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雖然有期待和好奇之後,孩子的內在動力會大很多。

但是當孩子反覆練習或遇到一個相對困難的階段,情緒低落的時候,依然需要我們給予支持和鼓勵,適當地輕推孩子前進。

如何做到「輕推」,如何避免「強推」,可以關注我,並搜索《當孩子遇到挫折畏縮不前時,家長推動的姿勢導向不同的未來!》。

遇到任何的育兒挑戰和問題,我們最先要做的不是給孩子講道理或者批評孩子,而是用心地體會孩子的感受,探求這些感受的來源,以及感受背後的需求。當我們真正地懂了孩子,也便能和孩子更有效地溝通。

先心情,再事情!糾正孩子行為之前,要和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連結。

——這是育兒上萬變不離其宗的理念。

以上,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eJrCGwBmyVoG_1ZDA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