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可以是窗戶,也可以是牆。
- 父母的語言,可以為孩子打開一扇門,或者很多扇門;
- 同時,也可能會堵上孩子的一條路,很多條路,甚至堵上孩子一生的路和幸福。
(一)那些來自孩子的真實聲音
(1)爸爸說:「你學得會嗎?」
A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最害怕看到爸爸露出輕蔑的眼神,對他說那一句:「你還想學XX?你學得會嗎?」他小的時候,看到有些同學去學圍棋、足球、畫畫,他回家和爸爸說想去學。結果,看了兩次這個眼神,聽了兩遍類似的話,從此以後,他便認為自己不配學這些,因為學不會。
所以,他即使工作了,也不敢換工作,不能嘗試新領域。每次有一些想法蠢蠢欲動時,爸爸的那一句「你學得會嗎?」就冒出來,讓他害怕。
A的爸爸用這句話,將孩子的「嘗試」和「勇敢」之路堵死了。
(2)孩子說:「我幫不了他們。」
C上初中後,家裡條件好很多了。之前真的是家裡窮,父母天天吵架,每次吵架都會拿C撒氣,C每天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後來經濟緩和以後,父母關係也緩和了,C能很明顯的感覺到父母在補償她。前段時間去醫院確診了抑鬱症,她晚上聽到他們在隔壁房間哭,心裡想:「我知道你們很難過,但是,我也幫不了你們。」
C父母那些發泄情緒式的攻擊性的語言,將C心中的路一點點堵上了,讓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
(3)媽媽說:「誰都比你好!」
這街道上有十戶人家,十個孩子,E就是媽媽嘴裡這條街上最差的那一個。這一點不如誰家的小誰,那一方面不如誰家的小誰……
E的隔壁有一鄰居,長得慫,性格慫,到哪兒都受欺負,獨獨不怕E,喜歡欺負她。為什麼?因為E的媽媽一直說E不如他,還願意當他面兒說E。然後,E終於被她媽媽洗腦了,她自己都相信不如他!
十八歲之前,E認為自己就是一廢物。直到後來長大了,去看了專業的心理醫生,才慢慢放過自己。
(4)不同的家長,相同的語言,關上孩子心中的一扇扇窗,堵上一條條路。
孩子被人欺負時,說:「你就不會打回去嗎?怎麼這麼膽小/慫?」
孩子考試進步了,說:「又沒考第一,有什麼可得意的?」
孩子考砸了,說:「你就不能好好學,我供你上學容易嗎。」
孩子做錯事了,說:「天天就知道給我添亂!每天做不完的家務,還得給你收拾爛攤子。」
有的話,說一次就能記一輩子,傷一輩子;
有些語言,說一次兩次沒什麼,最怕的是持續性的傷害和否定,這會讓孩子背上一生的精神枷鎖,無法前行。
(二)你想打開窗戶,還是想砌牆、堵上幾條路?
我們將孩子生下來,是為了什麼?為了傳宗接代,為了當我們的出氣筒,還是為了讓他們替我們受我們還未受完的苦?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生孩子,是為了生命的延續,為了讓孩子欣賞這美好的世界,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給家庭和社會做貢獻,活出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可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在對孩子說著什麼語言?傳遞出什麼信念?是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還是打擊他們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自我否定?
多少人,一邊背負著原生家庭給自己的痛,一邊傷害著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間,將這種痛傳承了下來。
停下吧,從好好說話開始吧!
語言很重要,親子語言尤其重要。語言可以煽動和引起衝突,也可以喚起尊重、增進理解、激勵合作和上進的力量,讓彼此成長。
有多少次你對孩子說了些什麼,但是隨即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說過?
如果,有一種語言,可以讓你把上面所有的批評、評判、指責、嘲笑、羞辱和命令的思維方式,轉化為用充滿尊重和愛的心態去看待和思考一切。
這樣的語言,你願意學習嗎?
你是想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幫孩子打開一扇扇窗,還是想繼續砌牆堵上孩子的一條條路?
(三)同理心溝通——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也稱同理心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它是一種神奇而和平的溝通方式,簡稱NVC,又稱愛的語言。
用同理心溝通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然後讓愛自然流露出來。
同理心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1)區分觀察和評論
同理心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如實的描述出你看到的和聽到的客觀事實,即為觀察。不摻雜評論,或者儘可能不摻雜評論。
觀察,不影響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同時會幫助孩子看到問題本身,甚至還會增進我們的感情。
評論,尤其是負面評論,不但傷害親子關係,而且會讓孩子產生對立和抵抗情緒。
比如:
- 你怎麼總是這麼馬虎?就不能認真些嗎?(孩子:我怎麼馬虎了?我挺認真的!)
- 這次做的30道計算題,錯了3道。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孩子:確實錯了3道,我應該更認真些。)
再比如:
- 你怎麼這麼不尊重我?從來都不好好聽我說話!(孩子:我哪裡不尊重你了?我天天按照你的心意做事呢,還說我不尊重你?)
- 孩子,我跟你講話的時候,我看到你在看書。(孩子:哦,我應該好好聽媽媽說話。)
發現差異了嗎?
——我們與孩子大多的爭吵都源於「評論」,而非「觀察」。
學會說出你看的聽到的客觀事實,少加入評論,更不要貼標籤,那麼你就為「有效溝通」邁出了第一步。
(2)區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是同理心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學會表達感受,可以拉近親子關係,甚至可以解決親子之間、孩子之間的矛盾。
因為與人談感受,是心靈的碰撞。
但是,表達感受對於我們來說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從上一代的養育模式中,沒有學到這個技能。爸爸媽媽之間沒有感受的交流,父母也很少問孩子的感受。比如,直接把你的玩具送給客人的孩子。當你生氣了或者哭了,還會批評你不懂事。
以後,父母再送,我們便不表達感受/情緒了。因為,表達了也沒有用,甚至換來更深的傷害。
當我們結婚了,很難對伴侶表達感受,從來都是就事論事。當我們成為了父母,也從不和孩子談感受,從來都是嘮叨、講道理。殊不知,只有談感受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要學會表達感受,一旦學會了,你就能體會它的魅力。
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這兩個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
- 我覺得你一點也不愛我。(伴侶:我還要怎麼做才叫愛你?我很愛你啊!)
- 親愛的,昨天約好今天一起吃飯,可是你忘/爽約了,我很傷心。(伴侶:對不起,寶貝,今天工作太忙了,周末我一定補上好不好?我特別想和你看電影。)
再比如:
一個媽媽下班回家心情煩躁,因為今天工作沒完成,被領導批了。這時,孩子像往常那樣粘過來,不斷和媽媽說著話。媽媽不忍心打斷孩子,壓著性子聽著。終於有一刻煩的受不了,對孩子吼道:「你怎麼這麼煩?能不能到一邊兒自己玩去!」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她明白:是她惹媽媽生氣了。
如果不用這種發泄情緒式的暴力溝通方式,而是用表達感受式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剛剛和你嘰嘰喳喳說話時,抱抱孩子,打斷孩子,平和地說:「孩子,媽媽今天工作不太順心,現在有些煩,能讓媽媽安靜一會兒嗎?」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幫媽媽做一些事情。聽到媽媽這樣說,大多數孩子都會保持安靜,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想盡辦法逗媽媽開心。
(3)情緒的背後是「需要」,找到它,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需要,是同理心溝通的第三要素,也是同理心溝通的「核心」。
當我們通過感受找到背後的需要時,滿足這個需要,我們就會感到開心、幸福、滿意;如果沒有找到這個需要,更沒有滿足這個需要,那麼我們就是持續不斷的陷入負面情緒中,比如失望、憤怒、傷心。
比如:
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非常煩躁,我們要試著找到孩子煩躁背後的需要。
- 是因為作業太多,擔心寫不完,害怕老師批評?需求「安全感」?
- 還是因為寫作業的時間太長了,他需要「陪伴」、「關注」或「休息」?
找到這個需要,然後去滿足這個需要,孩子煩躁的情緒自然會消失。
再比如:
當媽媽生了二胎以後,突然發現本來已經會自主大小便的大寶突然又開始尿褲子了(排除生理性反彈)。這個媽媽本來照顧小寶就很累,大寶又來添亂,於是媽媽便去指責大寶不懂事。可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因為媽媽的指責而停止。
那是因為媽媽沒有發現大寶這個不良行為背後的需要:我也想得到媽媽的關注。為什么弟弟尿濕了,媽媽會給他換尿不濕,還會抱抱他,親親他。媽媽好久沒有這麼抱過我親過我了。
如果媽媽了解到大寶背後的真正需要是「關注」,那麼不用打罵,忽略孩子尿褲子的行為,多給大寶單獨的親子時光。孩子得到了足夠的關注,滿足了內心的需要,尿褲子的行為就會自然終止。
這裡有個固定的句式,可以用來尋找需求:
- 我感到_____(填感受),是因為我需要_______。(自我察覺)
- 我感到_____(填感受),是因為你需要_______?(幫孩子察覺)
(4)學會向孩子發出「請求」,會培養孩子的價值感
一個有效的請求,必須是「可執行的」、「合理的」。
比如:
- 我正在工作,你玩的時候聲音小一些好嗎?(請求)
- 你就不能為別人考慮一下嗎?(錯誤的表達)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提出請求。當我們對孩子說出我們的需要,提出「可執行的」請求時,會讓孩子更願意幫助我們。幫助我們之後,孩子會特別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如果我們用命令的方式說出來,效果則完全不同了。孩子做了,是在執行命令;孩子沒做,是不聽話不懂事。總之,孩子不會獲得特別好的感受。
如何區分「請求」和「命令」呢?
最好方式就是:
當你提出這個請求以後,如果孩子拒絕了,你會不會生氣?若會生氣,便是命令,不是請求。請求,是無論對方是否同意,我們都情緒平和,理解並接納。只有懷著請求的心態去邀請孩子提供幫助,孩子才會接收到友好的信息,主動配合,然後享受那種價值感和成就感。
比如:
當我做飯的時候,尤其是包餃子蒸包子,我都會對兩個孩子發出邀請:「孩子們,媽媽需要你們的幫助,媽媽一個人忙不過來啦!」如果孩子們正在忙著,不想過來,我也不強求。如果孩子沒什麼要緊的事兒,就會開開心心地和我一起做,做完我就衷心對他們表達感謝。
孩子們有了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會強化這一行為,下一次更願意幫我做飯,我也會更欣慰。如此,愛,就這樣流動了起來。
可是,若是我強求,他們不來我就生氣,說他們不懂事,不體貼,那麼這件事在孩子眼裡就是個任務甚至負擔了,下次再叫他們,他們要麼害怕被我批評硬著頭皮來,要麼為了證明自己聽話而來,又或者你隨便批吧,反正我不想去。無論來或者不來,孩子情緒都不會太好。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學習這樣的「愛的語言」。
用「愛的語言」幫孩子打開一扇扇窗,築起一座座橋樑,讓我們和孩子心中都有愛,讓愛在我們每個家庭流動起來,讓每個孩子都成長為內心有力量的獨立自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