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2020年山東新高考

2019-07-27     濟寧蔣偉強

繼上海、浙江之後,山東省成為了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因此山東2020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備受各方關注。統考「語數外」、文理不分科、「學考」成績記入高考……,2020年山東高考改革方案究竟告訴我們什麼,中學高級教師、新高考研究專家彭老師與大家一起去探求山東新高考。

  1. 2020年整體實施新高考改革方案

  根據方案,山東2017年啟動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2020年整體實施,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

  2. 高考將採取3+3模式

  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統一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含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3個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考試分兩次進行。

  3. 取消文理分科

  「3+3」模式中的第二個「3」是指3門選考科目,對於選考科目考生可以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中任意選擇3科進行等級考試。

  這意味著,新高考後不再有目前文綜和理綜的固定科目組合,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界限進行自由選擇和組合,考試也由相同科目的競爭轉換為了特長科目的競爭。

  4. 高考總分750 由語數外+三門等級考試成績構成

  考生的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由3門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自主選擇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成績組成,總分為750分。等級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條件成熟時,可納入技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

  其中,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的卷面滿分分值均為150分,總分450分;考生自主選擇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每科卷面滿分分值均為100分,轉換為等級分按滿分100分計入,等級考試科目總分300分。

  5. 英語聽力有2次考試機會

  外語科目考試分聽力和筆試兩次進行,聽力部分有2次考試機會,安排在高三上學期末進行,取最高分計入高考成績;筆試部分有1次考試機會,在6月國家統一高考期間進行。

  條件成熟時,增加口語測試並採用機考方式進行,外語科目考試適當增加聽說部分成績的比重。

  6.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

  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均應參加合格考試,參加夏季高考的學生需參加等級考試。合格考試成績分為「合格」和「不合格」,等級考試成績原始分為100分,按照等級轉換規則轉換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合格考試科目覆蓋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等級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考生從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參加等級考試。

  學生對等級科目的選擇有條件限制:一是不得將達不到學業水平合格考試要求的科目作為等級考科目;二是要考慮自己選擇的等級考科目能否滿足高校對專業選科的要求。

  7. 2020年起實行「專業(類)+學校」招生錄取新方式

  與以前 「學校+專業」的志願填報和錄取模式相比,改革後,實行「專業(類)+學校」志願填報模式,考生既可以報考同一個高校中的不同專業(類),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類),還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專業(類),擁有了更多選擇權,也增加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機會。

  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以專業為導向,先選定自己喜歡的專業,再選擇高校。

  8. 2020年建立「兩依據,一參考」 招生錄取機制

  自2020年起,建立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兩依據、一參考」招生錄取機制。

  統一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組成;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由學生自選的3門學科「等級考」成績組成;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

  面對高考錄取機制改革,考生應如何準備

  從2017年秋季學期,山東迎來高考改革後的首批高中段學生。這次高考改革賦予了考生很大的自主選擇的權力,如確定選考科目、在更大的範圍內選報志願等。但選擇的權力和空間越大,考生越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無所適從。

  一、主動學習,理解改革的內容

  高考文理不分科,考試科目、錄取機制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求考生具備與之向適應的能力和素質,鼓勵考生對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生涯做出選擇判斷。考生需要作出的選擇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高一年級確定等級考試科目;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

  考生要深入地學習了解高考改革政策,正確理解改革要義和政策規定,理清未來升學的各種途徑和模式,提前對自身形成較為清晰的認知,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准成才途徑。

  二、提早謀劃,確定等級科目

  改革允許學生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6 門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參加考試,那麼必然會出現「政治、化學、地理」、「物理、歷史、生物」等科目組合,類似於文綜、理綜的交叉組合。到底選擇哪三門科目,考生仍不能「任性而為」,需要考慮多重因素,慎重、科學地確定自己的選考科目。

  考生必須要認真研究各高校各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使自己的選擇符合高校要求。在確定選考科目時,考生還要考慮自己擅長的學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優勢最大化。另外還需考慮本人將來的職業傾向和專業興趣,對未來喜歡學習什麼樣的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在對所學專業有了興趣和明確目標後,選擇才更具合理性。因此,考生在高中階段就要注意培養和發現自己的特長優勢與興趣愛好,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從而做出合理的選擇。

  三、充分準備,提早研究志願

  對2017級的高一學生來說,雖然是在三年之後即2020年填報高考志願,但此次高考改革已經不允許考生向以往一樣高考成績公布後再來研究志願。志願填報已經與平時選考科目的選擇密切相連,考生必須以一種更加積極、嚴肅、認真的態度,通過多種渠道分析學校和專業志願。考生考慮的不僅是上大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與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學和專業,具有長遠發展前景、能夠為之奮鬥不止的專業和大學。所以,考生填報志願前,應認真研究高校招生章程,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專業情況、人才培養特色,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及專業。

  四、自主發展,提升個人素質。

  高考綜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考生應好好把握這種機會,主動適應改革要求,正確把握努力方向,立足未來發展和成才需要,在提升個人素質和能力上下功夫,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方式上,要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學會組織活動、參加實踐、研究探索,從關注分數提高轉變到關注能力發展。再如,綜合素質評價已經成為考核學生的重要內容,也將成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對於綜合素質評價,考生不能被動接受,而要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全面展示個人素養,積極參與寫實記錄、展示交流、期末總結、整理遴選等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環節,努力做到全面發展。

 各方聲音

  山東是公認的考試大省,而且省情與國情較為相似,東中西差異、城鄉差異等都比較明顯,山東省的高考綜合改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特殊重要的意義……

  這次高考綜合改革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任務最艱巨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實行,將對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 張琳 

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將依據新的高考方案、新的課程方案和新的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招生考試具有導向教學和服務選拔的基本作用。本次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高考制度下高中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形式也將隨之發生較大的變動。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宋樹傑

《方案》把立德樹人作為出發點,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對教育發展方向的定位和引領,是教育變革系統的自我完善,更是教育功能的回歸。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申培軒

  立德樹人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也是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的根本指導方針。這次改革明確要求深化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實行分類考試評價,綜合運用考試評價結果;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深化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副院長 宋寶和

  這次高考綜合改革,充分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權,要求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制定高中生分專業選科辦法;大力推進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分類考試;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英語科目考試等方面,給學生多次選擇機會;在錄取標準方面,積極探索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納入招生依據的途徑,……。這一系列改革打破了過去考試招生制度用一次國家統一考試選拔所有學生、用統一考試科目檢測所有學生學業成就、用單一考試分數這把尺子評價所有學生的做法。

  ——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 張志勇

  「新高考實行的「專業(類)+學校」的志願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對高校的傳統招生模式帶來了挑戰。「專業(類)+學校」要求考生的每個志願都由專業和學校共同組成,例如:漢語言文學(復旦大學)、建築學(清華大學)等。錄取投檔時,由以一個學校為投檔單位,變為以一個專業(類)加一所學校為投檔單位,投檔規則為平行志願、分數優先,不再設置專業調劑志願,各專業缺額計劃通過徵集志願完成。在這種志願填報和投檔錄取模式下,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將不復存在。高校在招生過程中,每所學校的每個專業最後都會形成一條最低錄取分數線,那些不被社會認可的專業,極有可能招不到足夠的生源,而生源的缺乏必將嚴重影響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新高考將會讓高校和專業面對「等生源」到「搶生源」的嚴峻挑戰,將推動高校從「靠牌子搶高分學生」向「靠質量吸引優秀學生」轉變。」

  ——山東省教育廳高校學生處處長 李霞

  試點方案」關於「總體目標」的四個有利於: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利於高校科學選拔人才、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有新意。新就新在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放在突出的位置,而不將「科學選拔人才」放在首位,充分體現了中、小學教育之本。只有學生健康成長,才是他們成人、成功、成才之根本。長期以來,教育被「膚淺的公平觀」所綁架,乃至造成「唯分論」的錯誤的公平觀。教育起點的公平是「有教無類」,教育過程的公平是「因材施教」,教育結果的公平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djBNmwB8g2yegNDS0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