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前沿研究

2020-02-05     星紀傳說


作者簡介:艾米利亞娜•西蒙托 馬斯博士是至善科學中心 (GGSC)的學科主任,她負責監督GGSC的感恩拓展項目。艾米利亞娜是一位神經系統科學家,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大腦、認知和行為專業的博士學位,並與GGSC的達徹爾凱•特納一起進行博士後課題研究,探討人類在關懷/養育,人性之愛,慈悲心和敬畏心方面的習性。在其他研究課題中,她還對親社會情感和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根源及情感真實性和關聯性對社會心理的益處進行了探索。在回到伯克利分校加入GGSC之前,艾米利亞娜曾擔任史丹福大學慈悲和利他主義研究與教育中心(CCARE)的副主任/高級研究員。

最近,一些慈悲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揭示了關於如何,以及為什麼人類互相幫助的新發現。

幾周前,一些知名的思想家和研究人員聚集在科羅拉多的山間小鎮特柳賴德召開了一個會議以探討慈悲科學。這次討論揭示了人們日益達成了共識:慈悲心——我們在面對他人的痛苦時產生的一種迫切想要給予幫助的感受,其生物學、物理學和行為學特性已經演化到能夠幫助我們生存下去。

會議主題為慈悲科學:起源,措施及干預,極大促進了跨學科的合作並承諾加快慈悲心的科學探索步伐和進度。(該會議由史丹福大學的慈悲和利他主義研究與教育中心組織召開;GGSC為共同主辦方。)以下是我從為期四天的討論中擷取的三個核心見解。

1.慈悲是推挽式的

結果表明,安全感是激活促進慈悲的生物系統的前提條件。面對另一個人的痛苦時,如果我們慣有的自我保護和對威脅的警覺系統(如恐懼,痛苦,焦慮,敵意)不占上風的話,推動我們養育和照料的生物機制才能發揮作用。

從另一個方向來看,擁有一種對社會支持,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安全有強烈意識的遺傳性格和生活史會使你「自我保護」的衝動得以放鬆並為你開啟感受慈悲的大門。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放鬆警惕和自我保護系統,以便我們慈悲的生物學機制更容易進入狀態呢?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員海倫•翁提示秘訣在於大腦的額葉,其研究表明當人們完成一個簡短的慈悲課程後,大腦額葉就能更好的平息杏仁核(大腦的杏仁形狀的威脅探測器)釋放的警惕信號。

這意味著,事實上我們是可以對大腦進行慈悲訓練的。另一位發言人查爾斯•雷森和他在埃默里大學的同事也對慈悲培訓課程的效果進行了評價,他們發現那些慈悲練習做得最多的人在血液和唾液中的應激激素要低一些。

但是,可能有人會問什麼是慈悲培訓?它如何刺激大腦額葉並使應激激素減弱呢?請繼續往下看

2. 慈悲取決於正念

定期練習正念,對身心時時刻刻保持覺知,實際上是多個慈悲培訓項目的共同主題,包括設在威斯康星大學、埃默里大學、史丹福大學的慈悲和利他主義研究與教育中心、德國萊比錫的馬普研究所、英國臨床醫生聯合組織的培訓項目、當然還有2000年的佛教傳統。

正念的反義詞有時被稱為「心不在焉」,反射性地思考已經發生的事情,本該發生而未發生的事情及可能或應該會發生的事情。這種非常普遍的非正念習慣已被哈佛大學研究員馬修基•林斯沃思和丹尼爾•吉爾伯特證明會減少幸福。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學者賈德森•布魯爾表明心不在焉涉及到一個可預測的大腦區域(扣帶回後部),並且通過練習正念,人們可以逐漸停止該腦區的激活。

數據顯示,如果人們能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具有更開放性的覺知,特別是在別人的痛苦面前沒有反射性的思考或評價,那麼慈悲就更容易發生。(關於慈悲與正念之間的更多連結,敬請關注至善科學中心將於2013年3月舉行的有關這兩者之間關係的會議詳情)

3. 比起幫助自我,大腦更喜歡幫助群體

研究使用了光遺傳學(使活的大腦細胞成群被激活的一項技術)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經元細胞利用了多少氧氣),其結果顯示大腦的愉悅系統也對慈悲有重要作用。

例如,將慈悲擴展給他人使得大腦傾向於收集更多外界的積極信息,這被稱為「遺留效應」。慈悲行為,如某人將部分收入捐給慈善機構,也會刺激愉悅迴路,有些人稱之為「溫情閃耀」。

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賈米爾•扎基博士的話說:人類是仁慈的捍衛者。為什麼呢?扎基的腦成像數據顯示,善待他人記錄在大腦中,如同比喜歡履行一項正當的義務(如吃甘藍小包菜)更喜歡吃巧克力一樣。大腦發現做利益群體的事情比做對自己最有利可圖的事情更有價值。

威斯康星大學心智健康調查中心主任里奇•戴維森在他的主題演講中強調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哲學思想的遺產表明慈悲既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也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因此,戴維森提倡學術界及所有工作場所都應提供設施並給予時間進行慈悲訓練。當他在調查中心分享一張靈感來源於藏傳佛教的現場冥想設施的照片並討論「休息靜養」方案時,周圍響起一陣熱情的歡呼聲。或許像戴維森這樣的發言人是專業學者,但他們的見解能應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婚姻和鄰里關係到工作場所和學校,讓慈悲遍布於特柳賴德的群山之外。


公益分享,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學習和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apqGXAB3uTiws8KSv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