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下馬運10,航空市場被搶占,如今C919將補足缺憾

2019-10-17     春秋史館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航空運輸業迅猛發展,客運總量達1.5億人次,是30年前的140倍。目前,我國共有54家航空公司,經營著3200多架各類客機,是世界上第一航空大國。然而,這些客機大多數都是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生產的,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客機。因此,我國航空運輸業雖然收益巨大,但每年都要白白分出一大塊蛋糕。

那麼,我國就不能造自己的大型客機嗎?遺憾的是,我國只有運-7、運-8、ARJ21這樣的支線客機,載客不到100人,只能在短距離小城市之間航行,幹線上只能採用波音、空客這樣的大型客機。目前,我國正在研製自主產權的大型空客C919,已經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其實,我國在三十多年前就曾研發過一款幹線客機運-10。當時正是世界航空運輸業飛速發展的時期,蘇聯研發了圖-104,美國研發了波音707,歐洲國家有「三叉戟」,只有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大型空客。1970年,我國啟動了運-10研製計劃,代號為「708工程」,預期指標要求載客100人以上、航程5000公里以上、能在1萬米高空中全天候飛行。

「708工程」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年代,因此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那個時代的科研工作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研製中,借鑑了波音707、圖-104和「三叉戟」,經過數百次複雜的試驗,研製出了自產的渦扇-8發動機,光是圖紙就花了14萬多張。1980年,運-10完成了操縱、液壓、燃油、電網四大系統的模擬實驗,同年9月進行了首次試飛,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震撼程度就好比印度五代機試飛成功。

然而,運-10隻生產了兩架原型機後就停產了,項目被叫停,錯失了追趕西方航空的寶貴時機。運-10之所以下馬,一方面是機體設計存在缺陷,可靠性上存在嚴重問題;另一方面是剛好趕上改革開放,對外交流力度加大,航空客運量暴漲,急需能馬上投入使用的空客。當時正好與美國進入蜜月期,美國方面建議我們分兩步走,先引進波音飛機,技術成熟後再研發大飛機。此後,國際幹線航空市場被外國搶占完畢,我國一直沒能研發出自己的大飛機。好在,C919已經試飛成功,不久後將投入市場使用,我國將迎來第二次趕超西方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aOK2G0BMH2_cNUgtK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