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新征程

2019-11-25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個主題來研究,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並且在不斷完善。

制度現代化,即不斷增強制度的科學性、規範性、有效性、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有機性等,使制度順應乃至引領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努力下,經過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而來,能夠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不斷做出改革調整,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需要以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以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依據。第一,人民民主專政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基礎。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第二,基本經濟制度是國家治理現代的經濟基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第三,文化制度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思想保障。歷史經驗表明,一種社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會治理活動的推進必須要在一定價值觀的指引之下才能實現。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以制度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第一,加強黨自身建設,推進黨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贏得了中國革命和經濟建設的勝利,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和核心,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力量。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一目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進入到新的階段對我們黨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二,加強行政體制建設,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第三,加強社會法制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法治中國」是習近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在新時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設目標。只有法制的完善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以一種平穩有序的方式進行,法制建設是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

制度現代化對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制度現代化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在現實生活中,物質是生存的基礎、發展的對象,但物質生產要求制度提供保障,要求制度的規範調節與物質生產的本性、趨向、目標相一致。人們依據觀念的藍圖建構制度,制度則強化著作為意識形態的觀念,並因其所承襲的文化傳統的不同而使自己具有不同的特色。第二,制度現代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斷增加制度供給,提供有效制度保障。第三,制度現代化是提升綜合國力的內在要素。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國力的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層面的豐富,更要求提升相關領域制度的科學性、有效性、適應性、調適性,同時制度現代化為綜合國力各方面要素的現代化提供方向性和規範性,成為它們自身現代化的內在推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韓玲

(作者單位:江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_87om4BMH2_cNUgc2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