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因人類而滅絕的十種動物

2020-01-05     三聯生活周刊

文 | 貝小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日前宣布,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生存情況不太樂觀。長江白鱘據說可以長到上萬斤,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美國《國家地理》一篇文章說,「如果我們生活在普通的時代,長期的、不那麼匆忙的地質時代,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物種的消亡。這種事情的發生不會很頻繁,所以一個人不太會看到。哺乳動物消失的平均值很低,每一千年才有一種。但顯然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普通的時代。今天生物滅絕的速度,是背景滅絕率的幾百甚至幾千倍。上一次大滅絕是因為小行星,今天生物滅絕的原因更加多樣:砍伐、盜獵、病原體的引入、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海洋酸化等等。」

中國郵政發行的白鱘紀念郵票。圖片:amazon.com

BBC一篇報道說:「自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物種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滅絕的現象日益突出。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等許多動物物種永遠消失了。瀕危物種名單上列著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千餘種鳥類和數萬種植物。

《第六次大滅絕》一書中說:「全部築礁珊瑚蟲物種的三分之一、全部淡水軟體動物物種的三分之一、鯊魚和鰩魚物種的三分之一、全部哺乳動物物種的四分之一、全部爬行動物物種的五分之一,以及全部鳥類物種的六分之一,都在走向各自的滅亡。物種的消失無所不在:在南太平洋也在北大西洋,在北極也在撒哈拉,在湖水中也在島嶼上,在山巔之上也在山谷之中。如果你懂得如何尋找,在自家院落里也有可能追蹤到正在發生的滅絕事件。」

已經滅絕的十種動物:

1 猛獁象

一部繪本說,獵猛獁象並不愉快,又臭又危險。看到猛獁象之後,挖一個大的陷阱,在上面蓋上樹枝和草。用石頭砸它們,或者用矛戳它。猛獁象跌入陷阱後,用矛深深地扎入其要害部位比如肺部和心臟,但要小心它用象牙攻擊你;或者逼迫猛獁象靠近懸崖,用圓木砸斷它的脖子,把它趕進粘乎乎的池塘,或者把它們追趕至冰比較薄的地方。為了靠近猛獁象,可以在身上抹上猛獁象的糞便,遮住人的氣味。

地球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曾經被極其巨大的生物所占據。「我們生活在一個動物學意義上非常貧瘠的世界裡,而其中最巨大、最兇猛的、最奇怪的動物最近都消失了。」

一小群在技術上極其原始的人類怎麼殺光如此之多巨大強壯甚而兇猛的動物的呢?專家說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大象的懷孕期是22個月,小象要到十幾歲才能繁育下一代。它們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體型巨大,就不會有天敵能夠捕獵它們。當人類出現後,這個優勢就不存在了。

「在人類出現在地球舞台上之前,體型更大、繁殖率更低本來是個成功的策略,後來這個策略成了失敗者的把戲。這也就是為什麼象、熊以及大型貓科動物陷入了麻煩之中。即便是只有很小一群人類,比如100人左右,1000年之後會增長到相當多的人口,足以完成歷史記錄的任何一次巨獸滅絕。如果每10個獵人每年只殺死一頭雙門齒獸,在差不多700年時間裡,方圓幾百公里範圍內的所有雙門齒獸都將徹底消失。」

2 渡渡鳥(Dodo)

渡渡鳥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已經絕種的鳥。它和遠古時代的恐龍一樣,在今天人們的腦子裡成了物種滅絕的同義詞,一種象徵符號。

這種體態有點像鴨子的鳥曾經生活在模里西斯的海島上,無憂無慮,沒有任何天敵。

後來,人類登上了這些島。人類和他們帶去的其它動物成了渡渡鳥的天敵,比如老鼠,最後導致它們絕種。據記載,最後一隻渡渡鳥死於1700年代。

3 白鱀豚(Yangtze River Dolphin)

被譽為「長江女神」的白鱀豚。2002年,人工飼養下的最後一頭白豚琪琪,在中科院水生所白豚館中去世。圖片:IUCN red list

白鱀豚又叫白暨豚、白鰭豚、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揚子江豚、中華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游。

2006年,白鱀豚被宣布絕種。據信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淡水哺乳動物之一。

雖然外形似乎不如海豚流落、優雅,但它的聲納定位系統高度發達,在豚類家族中出類拔萃,無與倫比:它可以精準鎖定一條魚的位置。然而,這種優越性卻成了殺死它們的兇手,密集的漁船、貨櫃貨輪、拖網漁船和各種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使得高度敏感的白鱀豚無法忍受,難以生存。

4 大海雀

從北美洲,到格陵蘭島、冰島、斯堪的納維亞和英國,大海雀曾經到處可見。這種鳥約80厘米高,長著企鵝似的粗短豐滿的翼翅但不會飛,體型肥胖圓滾。「大海雀最為與眾不同的特徵是,巨大的喙上有著錯綜複雜的溝槽紋路,微微抬起,伸向空中,賦予這隻動物一種令人心痛的倨傲姿態。」

由於不會飛,為了把它們當作食物和獲得它們的羽毛,它們總是成為人類的捕殺目標。在大約1500年,當歐洲的海員在紐芬蘭群島發現了豐富的漁場,對大海雀的狩獵活動也愈演愈烈。

跟企鵝一樣,大海雀是出色的游泳健將。這種鳥在水中可以游出「令人震驚的速度」。同樣與企鵝類似的是,大海雀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生活在海水中。但是,在五六月的繁殖季節里,它們會成群結隊蹣跚走上海岸,也就暴露了它們的弱點。除了食用,大海雀曾被用來當作魚餌,當作填充床墊的羽毛來源,甚至當作燃料 。芬克島上的海鳥被鹽腌、被拔毛、被油炸,1850年之前,大海雀就滅絶了。最後兩個已知的標本,是在冰島海岸外的埃爾迪島被漁民獵殺的。

5 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Caribbean monk seal)曾經在墨西哥灣、中美洲東海岸和南美洲北部海岸地區出沒。

因為它們的脂肪可以提煉海豹油,所以遭過度獵殺。同時,它們賴以充飢的魚蝦類海生物也因人類過度捕漁而日漸稀缺。

加勒比僧海豹的數量因此銳減,最後被人見到是1952年,在西加勒比海的小塞拉納島,位於牙買加和尼加拉瓜之間。

6 大角鹿(IrishElk)

大角鹿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愛爾蘭麋鹿,是已知體型最大的鹿。

它長得跟現在的鹿差不多,但尺寸巨大,身高2米,兩具鹿角跨度達3.65米。

這種巨型版的麋鹿大約7700年前滅絕,原因很可能是氣候變化和被天敵獵食。

7 旅鴿

北美旅鴿曾經多達幾百萬甚至幾十億隻。曾經有人形容一個遷徙的旅鴿群體,就像是一條在天空流動的河流,需要長達三天的時間,才能讓整群旅鴿飛越一個地區。 但是從19世紀末葉開始,旅鴿的數量卻快速下降。當時,旅鴿常被捕捉當成餐桌上的佳肴或者絞碎當成養豬的飼料。獵人除了使用傳統的弓箭、彈弓和槍枝獵殺外,還會把一棵棵樹燒掉,如此,每一棵樹約可抓到上千隻的旅鴿。僅僅50年的時間(19世紀中葉到末葉),旅鴿由數十億隻降到僅剩千隻。1900年,最後一隻野生的旅鴿在俄亥俄州由一名14歲男孩射下。

8 金蟾蜍

1994年,金蟾蜍被宣布滅絕。人們最後一次看到它,是1989年在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里。滅絕原因是污染、全球變暖、棲息地變小、種群減少、皮膚感染。

9 巴厘虎

巴厘虎是體型最小的老虎。長約一米,體重45到11公斤。條紋數量較少,但顏色較深。頭部有特別的橫向條紋。

巴厘虎在巴厘島上是沒有天敵的,唯一的天敵就是人類。荷蘭殖民者入侵巴厘島後就開始四處獵殺巴厘虎。1937年,最後一隻巴厘雌虎遭獵殺。

10 直隸獼猴

直隸獼猴,原本是分布在我國最北部地區的靈長類動物,首次在1870年被法國生物學家所發現並且命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受人類活動因素導致棲息地不斷流失,最終滅絕於野外。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台

看懂羅浮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VZbcm8BMH2_cNUgK_Y9.html



















野生動物世界

2020-04-15

唐茶穿越指南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