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要把發展體育事業擺上重要日程,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發揮體育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推進全民健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加快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發展機遇
一個行業的發展興盛,往往因應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體育產業加速發展其時已至。
體育消費升級進入啟動期。消費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消費者數量、支出結構、消費情緒決定產業前景。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正從生存型向滿足型、享受型甚至個性化消費方向轉變。特別是「新中產」開始願意為生活質量、健康、品位買單,高品質體育消費正在成為剛需。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後,人們更加重視健康和健身,從簡單參與過渡到深度體驗,是體育消費升級的顯著趨勢,也是消費需求個性化、品質化、專業化的綜合體現。體育需求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需要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轉變。
產業政策利好迎來疊加期。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後發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持續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效益,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明確了體育產業路徑和方向。
社會資本投資轉入理性期。從2014年底開始,體育產業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資本曾一度蜂擁而至,萬達併購盈方、蘇寧入主國際米蘭,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新資本發力體育領域,騰訊體育、樂視體育等一時風生水起。但體育產業畢竟是一個新興領域,熱錢在處於培育期的市場沒能有效地砸出預期聲響,到2019年狂熱退去,資本開始理性投資,為體育產業精細化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
產業融合發展進入破題期。體育產業作為高附加值產業,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其他行業從業者主動進入。如海信一舉成為2018世界盃官方贊助商,美的、滴滴、魅族等跨界體育營銷。跨界融合的市場外溢效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體育+」事件發生。融合才能解決跨界發展的「水土不服」問題,共贏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引領,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中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對比已開發國家的2%~3%,發展潛力依然巨大。把體育產業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創新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技術,提升發展的模式、豐富發展的內容、拓展發展的空間,著力研究線下與線上互動蘊藏的機遇,解決體育產業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給不足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提升效益,做大總量,提高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堅持協調推進,推動融合發展。推動體育與經濟社會、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有效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繁榮文化。推動體育產業和其他產業有機結合、深度融合、共融共生,以做事業的心態做產業,以產業的發展反哺事業。發展體育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健身的基本要求,築牢體育產業發展的「根」和「魂」;壯大體育產業,滿足人民群眾健身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涵養體育事業發展的「土」和「水」。推動體育產業內部業態融合,統籌線下與線上、傳統與新興、觀賞與參與等業態協調並進。
堅持開放共享,推動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發展體育產業,開放共享既是目標又是路徑。從人們健身需求出發,吸引人們參與體驗,更多地開發消費端市場潛力。引導人們主動把預防、健身作為保持健康的途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實現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轉變。始終把人民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發展體育事業,壯大體育產業,建人民身邊的體育場館,辦人民喜歡的體育活動,提供人民需要的體育服務,不斷滿足和引領人民體育消費需求,倡導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讓運動成為日常,健康煥發活力,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釋放新發展動能
把發展壯大體育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努力打造「體產湘軍」。
深化改革,釋放「窪地」動能。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生產要素集聚的「窪地」。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社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加快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加快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整合體育資源,以市場化為導向,鼓勵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發揮品牌優勢。落實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鼓勵和支持專業場館運營主體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資本輸出等形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運營,提高場館運營效率,著力解決產業主體缺乏實體場館、事業主體動力不足等堵點;鼓勵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向體育產業重點傾斜,探索建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著力解決融資成本高等難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優化布局,釋放「集群」動能。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產業空間和結構布局,形成產業集群,推動集約化發展。以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為指引,鼓勵各地依據資源稟賦發展特色體育產業,改善產業空間和結構布局。重點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體育消費能力較強的長株潭地區布局和發展體育場館業、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建設體育產業基地和園區。推動構建體育全產業鏈,拓展從場館設施建設運營、體育器械和用品製造、競賽表演,到體育傳媒及信息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健康食品,以及健身休閒、會展旅遊等產業門類。
壯大市場主體,釋放「機車」動能。加快培育多元市場主體,重點打造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著力解決體育產業主體小散弱問題。湖南體育產業集團現已經發展成集體育傳媒、體育場館、體育服務、體育製造、體育食品為一體的企業集團,是全國體育產業示範單位,規模和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扶持湖南體育產業集團做強做優做大,培育產業「巨人」,打造頭部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鞏固提升傳媒品牌,推動體壇傳媒轉型升級,5G賦能加快新媒體數字化發展,拱衛體育傳媒品牌,打造國內最權威的體育資訊平台,重振體壇周報雄風。發展壯大體育場館業,加快建設縣域全民健身中心,探索城市體育社區贏利模式。加快發展體育製造業,推動健身器材、運動產品生產營銷。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拓展足球、籃球、排球職業賽事,培育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拉力錦標賽、「薪火傳承中國健康跑」等自主賽事IP。延伸和完善產業鏈,加快發展體育旅遊、體育培訓、運動康復等健身休閒產業和運動健康食品產業,增強整體競爭力。
建設人才隊伍,釋放「第一」動能。把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繼續鞏固體育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育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投資等復合型人才。把堅持黨的領導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發揮國有體育文化企業吸納、培養人才的優勢。通過提高門檻、實踐錘鍊,探索股權激勵,試行骨幹員工持股,調動優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優秀人才主動融入體育產業發展進程,助推高質量發展。(作者單位:湖南體育產業集團)
(選自《新湘評論》)
錘鍊「關鍵少數」 答好時代考卷
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梁衡:書與人的隨想
擔當作為何懼「洗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