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剛剛中班,就已經有家長開始討論關於幼小銜接要不要上的問題。大部分家長是認為,需要上,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專家和學校老師告訴我們,不要上。那麼到底該如何抉擇呢?
上了幼小銜接,會提前教孩子小學二年級以內的課程內容,所以孩子在一二年級會學習的很輕鬆,成績會比沒上的學生好很多,但是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不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於是到了三年級,孩子幼小銜接的「老本兒」吃光了,又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自然會下降。
而不上幼小銜接,只要家長陪著熬一熬,孩子就會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並且適應了學習壓力,於是到了三年級過度就會很平穩。
孩子沒上學之前,就已經風聞小學老師講課節奏快,語文直接跳過拼音學漢字,數學直接跳過1-10的書寫到了2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更多,因為老師們認為,很多孩子已經在幼小銜接學過了,所以就忽略了沒有學過的孩子,孩子在課堂上跟不上課,這讓沒學過的孩子和家長都會很吃力。
對於雙方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每種道理里,似乎都是只有孩子和老師兩個角色,再多一個起作用的角色就是補習班。似乎都忘記了家長的存在。
其實
在道理1里,是拿「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後,但上小學沒有家長干預的情況下會面臨的壞的結果」和「孩子沒上幼小銜接,在上小學後,有家長干預下的情況下面臨的好的結果」去做對比。
在道理2里,也只是在說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後,在上小學沒有家長干預的情況下會面臨的好的結果
可是孩子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老師和孩子的事情啊,更應該有家長的參與!
我認為,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到三四年級的成績好不好,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孩子上了幼小銜接,而在於家長的放任不管。那些沒有上幼小銜接,到了三四年級學習好的,其根本原因也不一定在於孩子自己的聰明才智,專注聰慧,大部分也還是因為他們的家長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的。
可是很多家長有時候會發現,即使自己給了孩子陪伴,孩子依然學習不好,即使自己和孩子一起學,親自輔導孩子,孩子到了最後還是學習不好。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咱的智商不能幫助孩子解題一輩子,不要用你的智商去幫助孩子答題,因為到了四年級可能就不夠用了,教育界有句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說教出來的孩子將來比教育者要聰明,才是好的教育。所以,作為家長,要時刻謹記,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是管理,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比如複習,預習,嚴謹,專注,告訴孩子要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尋求幫助,不怕試錯等等。
坦白講,我認為,孩子上幼小銜接不一定是壞事,它的意義在於增強孩子自信。畢竟小學老師的快節奏已然是事實,與其讓孩子在上了小學之後撓頭不懂,看著別人成績好自己成績差喪失學習興趣,不如提前讓孩子慢慢接觸,積累儲備,考出好成績,提高學習樂趣。孩子上了幼小銜接真正的壞事是家長們以為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就放任不管,那才是糟糕。
作為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後,也需要有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培養好習慣的思想準備和執行力。
如果孩子對一二年級的內容還是不熟悉,幫助他鞏固熟悉
如果孩子對一二年級已經完全透徹,不需要過多精力,並且成績保持很好的情況下,那麼完全可以給孩子安排進一步的課程,提前預習三四年級,不要站在原地等別人來超越。既然大班都能學習一二年級,為什麼一年級不能學習三年級呢?這就是幼小銜接的另一個意義,讓給孩子擠出更多時間去預習,適應未來。
以上只是個人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