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各項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放緩至6%,10月份CPI增速卻達到了3.8%。更關鍵的是,經濟下行和通脹上升已經成為趨勢。於是,國內經濟學界對經濟滯脹的擔憂開始升溫。所謂經濟滯脹(stagnation)是指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有學者認為,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速放緩至6%,CPI增速卻上漲至3.8%,國內經濟已經初露滯脹端倪。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此輪物價上漲主要是豬肉價格惹的禍,一旦豬肉價格回歸,國內通脹勢頭自然消退。而現在真正的擔憂是通縮,國內PPI持續在負值徘徊、PMI指數也在50枯榮線以下,所以,目前國內經濟下行才是根本所在。
我們認為,滯脹就是經濟增速停滯不前,而通貨膨脹卻抬頭向上。對於決策者來說,如果在滯脹的背景下,持續放鬆貨幣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很可能會使國內通脹進一步上升。但是如果持續收緊流動性,會導致國內市場上資金量不足,實體經濟融資困難,經濟會有更大的下行壓力。所以,滯脹這種經濟現象比較難治理,要比通貨緊縮更加可怕。
正是為了應對目前經濟滯脹的局面,決策層除了采了一切措施,控制豬肉價格過快上漲外,央行也先後降低了MLF、逆回購的利率5個基點,意圖是引導短期、中長期LRP利率的下行,但是利率又不能下調過多,因為貨幣政策寬鬆後,通脹很可能遏制不住,同時資產泡沫也可能抬頭。顯然,小幅下調MLF、逆回購的利率對於遏制經濟下行的作用也不會很大。這就是目前經濟滯脹調控的難點之處。
難道應對滯脹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我們認為主要可以採取以下幾大措施:首先,除了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外,還要有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套。就是要減稅降費,把企業和創業的成本降下來,並且為民間投資提供一個較好的生態環境。否則,貨幣政策就算放寬鬆了,但是大家投資積極性不高,也是沒有用的。
再者,完善國內社保基金制度,解除民眾消費的後顧之憂,把大量存在銀行里的錢,變成消費需求,這樣可以通過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完善國內養老金制度有二條:一是,拿出部分國有資產轉讓變現,用來充實養老金漏洞。二是,適度減輕企業和個人支付五險一金的壓力。這樣企業可以增加投資和招聘員工,個人可以有更多的錢用於消費。
再次,必須要打開壟斷行業的禁錮,允許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進來。目前,國內有很多行業沒有開放,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如果放開如石油、煙草、電信等行業的壟斷,允許市場化競爭,這樣可以激發民間投資的熱情,經濟下行壓力就可以得到扭轉。
最後,除了不再依賴房地產支撐經濟增長之外,還要把房地產泡沫給降下來,讓房地產恢復到居住屬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房住不炒。只有房價降下來了,與當地居民收入掛鉤,那麼居民就能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於擴大消費。如果高房價一直持續不降,工資收入一大半都要還房貸,怎麼靠消費來拉動經濟?所以,中國經濟要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去除房地產泡沫。
中國出現了滯脹的情況怎麼辦?如果僅靠貨幣寬鬆,無法達到「穩經濟,控通脹」的效果,必須要多管齊下,方能走出困局。既要減稅降費,又要打破壟斷藩籬,讓更多的民間資本有投資的積極性。同時,完善社保體系,解除人們後顧之憂,可以剌激消費和投資。更關鍵的是讓房地產去泡沫,恢復理性,這樣百姓收入增加可用於消費,滯脹危機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