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的汕頭老渡口

2019-08-21     潮汕膠己人

《行將遠去的老汕頭渡口》

汕頭地處潮汕平原,平原寬展,江河縱橫,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水系流經出海。昔年渡運發達,故渡口特別多。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渡口已逐漸被淘汰,但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人們依然念念不忘老汕頭的渡口。

01

汕頭市區以西堤、磊口渡為主

在汕頭中心城區,曾有過數座渡口。其中汕頭渡(也稱西堤渡口)是汕頭最為重要的渡口之一,它位於市區的西堤路頭。早在抗日戰爭之前,汕頭渡口已經存在。抗戰勝利後,共有3家渡車公司在此經營,使用的是10噸級木船(俗稱四肚),由電船拖帶。每次只能載一輛汽車過渡,沒有固定碼頭,視潮水漲落臨時選擇起落點。1950年成立汕頭渡車公司,使用可載二部汽車的大木駁(俗稱五肚)。1951年,渡車碼頭移至光華橋下明發棧前,開闢汕頭至磊口固定渡運航線。1956年,渡口遷至榮隆街尾海旁。1960年,渡口又遷回西堤路頭,直至1999年6月1日停止使用。其次,市區還有媽嶼渡、礐石渡、葛州渡、珠浦渡、牛田洋渡、東墩渡、赤窖渡、龍尾渡、草池渡、蔡社渡、旦家園渡、辛厝寮渡等。

濠江區的帆船

磊口渡,位於濠江區磊口嶺與棉花村交界的濠江。1933年普汕公路建成通車,因磊口無渡無橋而車輛止於此地,乘客需由汕頭乘電船至磊口上車。直至1952年才設汽車渡口,1971年磊口大橋建成之後,磊口渡逐漸被放棄。此外,在濠江較大的渡口還有達濠至馬窖鄉的達馬渡以及河浦渡、鳳崗渡、達濠渡、南山渡等。

02

潮陽境內有26個渡口

據清代周恆重修《潮陽縣誌》記載,潮陽有渡口30個,但清末的統計是22個。民國時期,內河電船客運航線開闢,但沿途無碼頭設置,故一些渡口的渡船被用作駁客船。解放後,地方政府實行規範管理,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潮陽境內共有渡口26個,其中橫水渡口24個,水庫渡口2個。

潮陽區文光塔

潮陽境內的橫水渡口分別是:位於井都鎮龍井鄉的井都渡、湖東渡、湖西渡、上南渡,位於金埔鎮梅花鄉的梅花渡,位於和平鎮下官鄉的下官渡,位於峽山鎮溪南鄉的溪南渡與東溪鄉的東溪渡,位於銅盂鎮肖渡鄉的肖渡、後旗鄉的後旗渡、下蛟鄉的下蛟渡、林八鄉的林八渡,位於司馬浦鎮教旗鄉的教旗渡、華東鄉的華東渡、華西鄉的華西渡,位於陳店鎮浮草鄉的浮草渡、流仙鄉的流仙渡,位於關埠鎮土尾鄉的土尾渡、石井鄉的石井渡、炮台鄉的二個京北渡,位於金玉鎮石古鄉的石古渡、三角鄉的三角渡,位於海門鎮塔仔部的海門渡。二個水庫渡口分別是紅場鎮的紅場水庫渡,仙城鎮深溪鄉的仙城水庫渡。

03

清代澄海渡口分為官渡和私渡

據記載,清代澄海縣有橫水渡口33個,當時按納稅與否分為官渡和私渡。到了民國年間,全縣增至66個。解放初期,縣境內橫水渡口均為人力渡。1952年開始,當地政府才在外砂、蓮陽、東里設立三個固定輪渡。1953年,外砂建設機場,因軍運需要,在外砂渡增設軍用汽車輪渡。1960年,外砂、蓮陽、東里3座橋閘建成後,這3個渡口便失去作用。後因公路橋樑不斷修建,以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澄海境內僅存橫水渡25個,其中交通渡9個,農渡16個,有三分之二的渡口由當地私人承包。

澄海區紅頭船公園

澄海的交通渡有:位於蓮華鎮下寨堤的長拍渡,東里鎮的東里渡和西洋的梅浦渡,蓮下鎮程美的石板下渡,隆都鎮的洪渡和東鄉的龜山渡,澄華街道上窖鄉的上窖渡、外埔的外埔渡,外砂鎮大衙的大衙渡。農業專用渡有:東里鎮南沙鄉的破池渡,隆都鎮前溝村的前溝渡、南溪村的南溪渡、後溝村的後溝渡,壩頭鎮南港村的南港渡、洲畔的洲畔渡,外砂鎮鳳窖堤的鳳窖渡、華新堤的華新渡、五香溪的五香溪渡,新溪鎮下三合的下三合渡、西南的西南渡,上華鎮渡頭村的渡頭渡,還有草溝的百二丙渡、尖擔圍的北中渡等。

作者:陳楚金 來源:汕頭特區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8FuwmwBJleJMoPMuJ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