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黨金鈺:「輸血」變「造血」五萬元扶貧貸款的華麗裂變

2020-04-13     景泰融媒

家住草窩灘鎮楊莊村的村民黨金鈺不等不靠,以吃苦耐勞的「韌」勁和自力更生的「闖」勁,依靠政府5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變「輸血」為「造血」,發展養豬產業。短短几年時間,將「五萬元」的扶貧貸款發展成為「百萬元」的脫貧產業,不但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而且一躍成為全縣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眼前這位和妻子一起在豬舍忙碌的中年男子就是黨金鈺,2004年,他們舉家從定西遷到景泰,靠僅有的兩畝薄田度日,不但要撫養3個孩子,還要經常去探望遠在外地體弱多病的父母。家裡拖累大,不能長期外出務工,難以維持生計,生活陷入困境。

草窩灘鎮楊莊村村民 黨金鈺:「人多地少,五口人種兩畝地,2007年的時候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當時父親年紀比較大,體弱多病,常年吃藥,上有老下有小,又不能出去打工,有五年沒有外出打工,靠家中種的兩畝地,打零工維持生計,拉了五年娃娃,光陰困難的過不下去了。」

2013年,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幹部的幫扶和政策支持下,黨金鈺申請了5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買進了22頭小豬仔,發展起家庭生豬養殖 。

草窩灘鎮楊莊村村民 黨金鈺:「通過這個幫扶幹部大家出主意想辦法,說這個路子能走,又有貸款的扶持,心情也比較好,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溫暖。」

作為養殖門外漢,他深知「不懂就學、技多不壓身」的道理,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的限制因素,購買了大量養殖方面的書籍,從頭學起。他白天養豬,晚上挑燈夜讀,邊實踐邊摸索,邊總結養豬經驗,積累防疫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鑽勁,黨金鈺很快成長為養豬的行家裡手。

草窩灘鎮楊莊村村民 黨金鈺:「養豬的這一條路也挺艱辛的,其中有很多的困難,不會養,也不會和料,有時候豆粕多了,有時候麩子多了,豬長的也不好,開始就買書學習,白天喂豬,晚上學習,這個豬有了病,叫人看又看不好,就自己學著看,現在養豬稍微的疾病也能防控,有個啥病反正也能知道它是個啥病。」

每天給豬配制飼料、飲水喂食,定時清理豬舍……成為黨金鈺夫妻倆的日常生活。他們起早貪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幾年下來,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肉豬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效益也越來越明顯,他們的執著和堅持也贏得了豐厚的回報。2015年底,黨金鈺一家成功實現脫貧。

草窩灘鎮楊莊村村民 黨金鈺:「現在的生活和評為精準扶貧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完全就是可以生活不成問題了,大姑娘在浙江上大學,一年兩萬多元繳費也感覺不到啥吃力的,為了娃娃的念書,把小的兩個送到景泰縣四中,在城裡上學,反正經濟上現在是沒有一點困難,只要娃娃好好念書,家裡完全能支持他們都把書念哈。」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是黨金鈺掛在嘴邊的話,這是他幾年來最切實的感受。嘗到甜頭的黨金鈺,倍加珍惜黨的好政策帶來的紅利,也更加堅定了發展生豬養殖的信心。2018年,他們搬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鹼溝,住上了新房子;2019年,他又購置一輛屬於自己的雙排座。他相信,有了黨的好政策,有了自己的不懈奮鬥,他們以後的日子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草窩灘鎮楊莊村村民 黨金鈺:「現在這個生豬存欄達到130頭左右,現在母豬存欄12頭,200斤以上的肥豬40多頭,仔豬70多頭,還有一個公豬,種豬130多頭。養殖地比較小,希望能找個地方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發展規模養殖,標準化的規模養殖,向這一條路奮鬥。」(融媒體記者 丁維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6iwc3EBrZ4kL1Vi4B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