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宇琦
關於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影片間的論戰,還在不斷升級。
今年十月,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國》雜誌採訪時表示:「漫威的影片(movie)不是電影(cinema),而更像是主題公園或者遊樂園。我努力嘗試看其中一些片子,儘管它們製作精良,演員表演也可圈可點,但我還是難以下咽,因為這些影片沒有能真正傳達真情實感和心靈交匯。」
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交網絡上及漫改電影迷中間引發了軒然大波,隨即便有不少人對斯科塞斯的言論提出批評和抗議,認為其「過於傲慢」、「十分迂腐」。針對外界的這些評價,斯科塞斯本人近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長文《我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讓我解釋》進行了回應。
有關該事件的段子(來源:@FINCHER_Club)
在文章當中,斯科塞斯道出了自己「痛批」漫威影片的原因:「讓人悲哀的是,現在的境況是我們有兩塊完全不相干的土地:一是全球性的視聽娛樂產品,二是電影(cinema)。這兩者偶爾還會發生重疊,但已越來越少。我害怕的是:兩者之一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正被用來邊緣化甚至貶低另一方的存在。」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即斯科塞斯擔心,以漫威影片為主的、主打視聽語言的「影視快消品」的泛濫,會極大程度上影響到電影表達的創新,讓電影創作慢慢失去里獨特性和「冒險精神」,變成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特定消費需求的資本的「附庸」。
馬丁·斯科塞斯
斯科塞斯的觀點,自然難以得到漫威系的認可。漫威娛樂的掌門人凱文·費奇隨即就對外表示:「我覺得這一點不對,很不幸,我和這些漫威電影中的工作者都熱愛電影,熱愛去看電影,熱愛在充滿觀眾的影院中得到共同的觀影體驗,我們能運用自己的成功來冒險,做許多事情。」
話雖如此,但漫威影片真的有在進行「冒險」嗎?
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曾經提及,漫威系列正是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下的典型產物:從2008年的《鋼鐵俠》開始,除了《復仇者聯盟 4》等特殊作品外,幾乎所有漫威影片的成本都被嚴格控制在1.5 億-2.5 億美元之間,規模體量高度統一。而想要達到該效果,意味著所有作品的製片流程、環節必須極其相似,從而儘可能避免一切意外。
漫威宇宙
正因如此,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漫威作品,如果按照敘事學的方式進行拆分,敘事模式、構成要素都非常相近,屬於十分典型的類型化影片。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即票房收益上的穩定——過去的11年間,有超過220億美元的票房流入迪士尼和漫威的口袋,這在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案例。
而也正是因為有迪士尼和漫威「珠玉在前」,近年來翻拍、IP改編開始取代原創電影成為好萊塢創作的主流:上世紀90年代時,好萊塢有一半的電影都是原創影片;到了去年,這一比重已經下降到了10%;而今年北美票房靠前的電影里,幾乎看不到原創故事的身影。
1984、1994、2004和2014年出自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原創片
「相比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現在的好萊塢各大公司幾乎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的做法就是越來越多拍續集,這樣不會犯錯誤,但是他們也缺乏了創新,缺乏了對題材、故事、對美國人文的理解,好萊塢越來越不敢去冒險。」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此前在接受採訪時就曾經提出,這些穩定收益的背後,其實正是好萊塢「冒險精神」的缺失——比起創新,大片廠們更期待的是穩定的收益。
對於這樣一種工業化式的內容生產模式究竟是好是壞,業內和學界向來頗有爭議:支持的人認為,工業化能夠保證內容輸出的穩定,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帶動行業的發展;但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則認為,文化工業的誕生實則是在扼殺人們的獨立思考精神。
1947年,在《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一文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諾首次揭露了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具有「大工業」的特徵。在他們看來,文化工業下的產品依賴於機械技術,作品內容和風格千篇一律,缺少藝術價值、只熱衷投資效果。同時它控制和規範著文化消費者的需要,「束縛人的意識、剝奪人的情感、阻礙人的自主性發展」,它是操縱和欺騙的一種手段,是穩定現行秩序的「社會水泥」。
雖然文化工業的論調只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各類IP改編作品的泛濫,在整個好萊塢作品類型、價值觀等都越發趨同,而一些與之相悖的形式則越來越難以生存——就在迪士尼等巨頭越做越大的同時,很多主打獨立影片、原創電影的中小片場,卻越來越難在好萊塢生存。
而在此次的回應中,馬丁·斯科塞斯也特意提到一點:自己剛剛和Netflix合作完了新片《愛爾蘭人》,之所以會和Netflix合作,也是因為僅有Netflix允許他「按照需要的方式去拍」。雖然他仍希望自己的電影能繼續在大銀幕上上映,但「大多數影院的銀幕上充斥的都是大系列電影」。
《愛爾蘭人》豆瓣評分及劇情簡介
無獨有偶,在評價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時,也有業內人士提及如果不是Netflix,好萊塢可能沒有人原因購買這部小眾電影;而像《海邊的曼徹斯特》等頒獎季大熱影片,也無不是在流媒體巨頭的支持下才得以問世的,相反很多好萊塢大廠對此並不在意。
如此看來,「馬丁·斯科塞斯」們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還是斯科塞斯的擔心,都有一個共同的潛在前提:在資本面前,受眾的是無力的、被動的,因為很容易被「快消費產品」所裹挾,從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說電影產業是一個統一且孤立的體系,這套邏輯或許能夠做到完全自洽,但在現階段的全球化信息環境里,這樣的推論其實也存在諸多被顛覆的可能。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受眾在電影的選擇上,不僅僅只是被動的。過去幾年間,北美市場的票房增長一度陷入停滯,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現了同比下降了9.4%,北美專家在分析時稱是因為「影迷對超級英雄電影、大製作視覺衝擊電影的審美疲勞」;在中國內地市場,今年以來包括《黑衣人:全球追緝》《X戰警:黑鳳凰》在內,很多大IP續作的表現也都不夠理想,而《復仇者聯盟4》之前,很多漫威影片在華的票房也都維持在6-8億這個區間,沒有太多漲幅。
由此可見,無論是北美觀眾還是中國內地觀眾,對於傳統好萊塢視效大片和超級英雄IP影片,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疲勞,並不是一昧的無差別消費。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小丑》這樣的R級漫改影片和《逃出絕命鎮》《小丑回魂》等中小成本恐怖片在北美大賣,以及《海王》《毒液》等有些暗黑風格的超級英雄電影在華成為爆款——兩個市場的觀眾,都對「新鮮感」有著較高需求。
《逃出絕命鎮》
其實不僅僅是觀眾,很多從業者對於千篇一律的超級英雄電影也頗有微詞。
此前美國隊長的扮演者埃文斯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不排除再度飾演美隊的可能,但是不想只是讓觀眾興奮、從觀眾口袋中掏錢,而是希望能有所表達;而更早的時候,以閃電俠扮演者米勒為代表的一批DC「正義聯盟」成員,也都因為內容表達而和DC有過分歧。這些從業者的表率,某種程度上也會反過來作用於很多消費者。
因此雖然目前迪士尼等好萊塢巨頭仍然在世界娛樂體系里占據著相當大的話語權,可隨著以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和各大短視頻平台、手機遊戲的興起,當觀眾的娛樂消費選擇變得多元,一個現實的問題也就擺在了相關方的面前:靠「最保險」的內容,怎麼去搶奪不斷細分的受眾市場?
在日前的發布的文章里,斯科塞斯於結尾處悲觀地提到:「對於任何夢想拍電影或剛剛起步在做電影的人來說,當下的狀況是殘酷、不利於藝術的。僅僅是寫下如上這些言語,就已經讓我十分難過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最壞的時代」,或許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的開端,至少在信息的交互越來越頻繁的今天,被不斷培育的受眾們,已經展現出了超出過往所被認知的獨立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6Rtam4BMH2_cNUgAD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