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顧城這首詩歌時,心靈極為震撼。我不知我以後的人生還會不會讀到比它更了解自己內心的詩歌。
這首詩歌也許很多人很多年前都讀過,而自己卻很羞愧,今年才有幸拜讀。
詩歌的魅力在於:作者表達了一層深意,讀者會體會另外一種深意,而讀者在每個年齡階段,經歷與閱歷都不一樣,他的理解也會更不一樣。
而自己恰恰處在人生的重要年齡階段:中年。已經走過少年的迷茫與青年的奮鬥,似乎現在一切塵埃落定,只管繼續按照以前的步伐走就好了。
卻偏偏這時候,讀到了此詩歌,不知為什麼,卻非常感謝這首詩歌,這首詩歌堅定了自己下半生想要追求的理想。
黑夜、眼睛與光明它們各代表什麼?
黑夜是深沉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黑夜裡失眠過,這世界上沒有失眠過的成年人應該少之又少吧。
現代成年人的壓力太大,要面對工作,生活與家庭的種種瑣碎事情,還有情感這種老天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失眠成了人之常情。
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白天來不及照顧的情感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下子洶湧而出。
自己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失眠,大概一年吧,經常半夜醒來,盯著天花板,沒有理由的發獃。
其實也會想些事情,簡直就是五花八門:例如明天的工作,昨天生氣的一件事,多少年前的一個老朋友……
而更多的是思考,自己心裡為何如何空,猶如上天布下一張黑網,想要掙脫卻難以找到出口。
我奇怪於人的腦袋瓜子為何有那麼多想法,有些想法不由自主的出來了,讓你不得不想它。
黑夜在特定的空間裡,也給了人獨處的機會,其實我不想把它歸為胡思亂想,而是黑夜把人類帶到一個尚且清晰的自我世界,在黑夜裡更能發現自己最真實的內心。
我們人類的眼睛在黑夜裡就變成了「瞎子」,我想,視力再好的人他黑夜裡也看不到任何東西。
但是人們又往往愛把眼睛比喻成心靈的窗戶,從一個人的眼睛裡看到他的心靈。
我最喜歡看的是孩子的眼睛,它清澈見底,嬰兒與孩童是我們人生最單純的年齡,無論他的思想還是眼睛完全不摻雜這世界上任何骯髒的東西。
而我們成年人卻遠遠做不到,如果形容一個人不被世俗所沾染,那他的眼睛定是明亮的。
像歌手朴樹,我的偶像,我喜歡聽他唱歌,但更喜歡看他現場演唱的《生如夏花》,看過很多,偶爾他的眼睛裡會惶恐不安(也許他不太喜歡現場的互動),但他的眼睛會放射出孩童般的光芒:單純而又執著。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與困難,大大小小的坎坎坷坷,有些事情上天給你安排的,你不得不去面對。
躲避是懦夫,唯獨勇敢面對才能夠讓自己更加堅強。
人生苦短,人生苦苦,很多時候我們在體會「苦」時,就猶如黑暗降臨在自己身上,我們尋找「光明」,渴望「光明」,想讓黑暗早日過去。
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苦難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我們心中有了信仰,相信光明就在不遠的將來。
我把顧城這首詩歌當作自己的心靈獨白,在黑暗裡我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光明,它是內心最真實的告白,無論將來什麼樣的生活,面對怎樣的挫折與困難,與自己內心真實的對話。
每個人只有找到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才能與黑暗博弈,才能看到屬於自己的光明。
這是我對整首詩歌的解讀,也是與自己的心靈獨白。我相信,每個人理解都不一樣,更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與黑暗博弈我們要做強者,與光明同行我們更是智者,眼睛與心靈挨得很近,你撥開遮擋自己心靈的黑暗,就會看到你想要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