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後,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前後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以其5米的箭體直徑突破了傳統3.35米直徑的限制,成為我國箭體直徑最大的火箭,因此被親切地稱為「胖五」。
作為一個直徑達到了5米,體重接近900噸的「胖子」,它的體重直逼15架國產C919大客機的重量。它巨大的運載能力,跟美國現役並且執行最多的德爾塔四號重型運載火箭的能力差不多,所以又有了「大力士」的稱號。
長征五號能夠將25噸貨物送入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長征五號的研製是為未來為未來衝擊月球、火星項目的長征九號重型火箭探路,火箭芯級使用YF-77液氫液氧發動機,助推器使用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2017年,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如今,長征五號再次發射,希望這次可以成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長征五號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滿33歲,比如1980年出生的胡旭東,是文昌航天發射場副總工程師,主要負責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統籌謀劃、指揮決策和任務抓總工作。曾參與發射任務40餘次,擔任北斗二號、風雲二號「01」指揮員2次。
而供氣系統指揮陳吉偉,1990 年出,而 氧氮化驗系統工程師王瑞雪則是88 年出生,而供水消防系統指揮陳吉偉也是1990年出生。
陳吉偉
這些由80後、90後組成的團隊在研製長征五號研製可靠發動機時實現了通過三維模型進行產品設計、布局、裝配工作,突破了超低溫、高壓條件下的大直徑、小彎曲半徑導管的設計技術,使複雜的異性多通零件同時兼具了輕質、高強的雙重特性,這也是該技術在我國氫氧火箭發動機上的首次應用。
「長五」發射的主要配套單位之一、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晶體元器件團隊中,「80後」是中堅力量,占了團隊人數的一多半。而其中的三位「90後」,僅僅用一天的時間對近2000隻產品進行了封口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封裝工作。
除了長征五號研發團隊,更早的 15 年發射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 27 歲,這群年輕人實現了運載火箭電氣系統技術的升級換代,衛星入軌精度讓業界驚嘆。
中國的航天領域可以說80後、90後占據了半壁江山,1982年出生的牟宇,25歲時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目前,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的研究員中,像牟宇一樣的80後年輕人約有1.7萬名,占研究員總人數的80%。
早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的航天領域年輕人才就已經開始成為了中流砥柱。整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設計師、總指揮、副總設計師、副總指揮隊伍中,45歲以下的占53%,正副主任設計師、研究室主任共有3000多人,35歲以下的占56%。在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現在共有392人,平均年齡為31歲,35歲以下的占82%,型號兩總的平均年齡是44歲,主任、副主任設計師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80後有22人。
神舟五號發射時,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為53.6歲,神舟六號時降為48.7歲;神舟六號發射時,飛船、火箭試驗隊中,35歲以下年輕人占80%,副主任設計師以上人員平均年齡為32歲;神舟七號發射時,飛船研製團隊平均年齡為33.6歲,神舟八號飛船設計團隊,平均年齡為31歲。
中國的航天領域在不斷匯聚著新鮮血液,為中國的航天科技貢獻著自己的才智。
這群團隊引起了國外人的羨慕,因為他們非常年輕,具有活力,更富有創新力。俄羅斯的火箭研發團隊都是蘇聯遺留人才,都已白髮蒼蒼。美國宇航局研究員平均年齡也大於我們,平均年齡為42歲。可以說中國的火箭研發核心科技掌握在了年輕人的手裡。
長六團隊聚在一起討論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