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孔雀明王像

2020-05-15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壁畫中的孔雀明王像

《孔雀明王經》是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雜密佛典,有3個漢譯本:(南齊)僧伽婆羅譯《孔雀王咒經》2卷、(唐)義凈譯的《孔雀明王經》3卷、(唐)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3卷,均為同本異譯。

莫高窟第205窟孔雀明王

(唐)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3卷較為流行,該經主要內容是,比丘莎底一日為大黑蛇所咬,「毒氣遍身,悶絕於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阿難聞知,向佛求救,「佛告阿難陀:『我有《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獲得安樂。』」「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世尊說是經已,頂禮雙足,右繞三匝,承佛聖旨,往莎底苾篘所,便以此佛母大孔雀明王法為彼苾篘而作救護,結其地界,結方隅界,攝受饒益,除去苦惱……苦毒消散,身得安隱。」在經中,佛還向阿難講述了一個本生故事:「佛告阿難陀:『往昔之時,雪山南面有金曜孔雀王於彼而住,每於晨朝常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晝必安隱;暮時讀誦,夜必安隱。」「彼金曜孔雀王忽於一時忘誦此《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遂於眾多孔雀彩女從林至林、從山至山,而為遊戲。」為獵人捕獲,再誦念《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而獲解脫。「佛告阿難陀:『往昔金曜孔雀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孔雀乃毒蛇之天敵,《賢愚經》卷九「善事太子入海品」云:「(善事太子)見諸耕者,墾地蟲出,蛤蟆拾吞。復見有蛇,吞食蛤蟆。孔雀飛來,啄食其蛇。」

莫高窟第431窟孔雀明王

義凈譯的《孔雀明王經》所附《須知大例》中提到:「此咒經有大神力,求者皆驗。五天之地、南海十洲及北方土貨羅等二十餘國,無問道俗、大乘小乘,皆共尊敬,讀誦求請,咸蒙福利,交報不虛。」《孔雀明王經》雲《孔雀明王陀羅尼》「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中國、日本也一度流行孔雀明王信仰,所以該經在佛教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孔雀明王像也可以稱為孔雀明王經變,在一些敦煌密教圖像中還有作為脅侍的孔雀明王像。孔雀明王形像見於義凈譯本所附《壇場畫像法式》和不空單譯出的《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義凈《壇場畫像法式》雲其著白色裙帔,「於蓮花上立,或於金座上立」,身有四臂,「右邊一手持柚子、一手執蓮花,左邊一手持吉祥果、一手執孔雀尾三莖。」似乎不是騎孔雀,而是站在蓮花上,手持孔雀尾。不空《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記載:「於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花,於蓮花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鐺、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花上或青綠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放蓮花、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吉祥果、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周圍有佛、菩薩、弟子、天王諸神。孔雀明王像都是是騎著孔雀的菩薩形象。在四川石窟、日本寺院都可以看到孔雀明王像,敦煌壁畫中有孔雀明王像8鋪。

五代3鋪:205、208窟,榆林窟33窟;

宋代5鋪:133、165、169、431、456窟。

參考資料:

王惠民:論《孔雀明王經》及其在敦煌、大足的流行,《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橋村愛子:敦煌莫高窟及び安西榆林窟の孔雀明王について,《美學美術史研究論集》第25號,2011年

橋村愛子:從敦煌莫高窟及瓜州榆林窟的孔雀明王看歸義軍節度使曹氏對密教的接受,敦煌研究院「2010年吐蕃時期敦煌石窟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敦煌吐蕃統治時期石窟與藏傳佛教藝術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Y9JnIBnkjnB-0z39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