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良 | 敦煌壁畫中的連環畫

2020-09-26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趙聲良 | 敦煌壁畫中的連環畫

唐代的敦煌石窟中,常常是通壁繪製巨型經變畫,表現佛國凈土世界歌舞昇平,美妙無比的景象。經變畫成為洞窟中最吸引觀眾的內容。

隨著經變畫的興起,早期壁畫中那樣的故事畫大大減少了。但即使是經變畫,也需要描繪一些故事情節,通過一些生動感人的故事來說明佛教的思想。所以,經變畫中也常常會穿插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畫面。但這類故事情節的畫面,屬於經變畫中的局部,還不能算作是獨立的故事畫。

盛唐以後的一些經變畫中,把故事性的內容單獨表現出來,雖然仍是經變畫的一個附屬,但因其相對的獨立性,我們把它歸入故事畫之列。其中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序品」(也叫「未生怨」)故事就較有代表性。

觀無量壽經變通常構圖為:中間主要畫面繪出極樂世界圖,兩側以條幅的形式對稱畫出「序品」和「十六觀」的內容。有的或作「凹」字形環繞構圖,有的則將兩側內容移在下部。不論哪種形式,作為序品的未生怨故事都獲得了一種獨立的意義。

未生怨故事莫高窟第320窟北壁 盛唐

第320、172等窟是較為典型的代表。以320窟北壁為例,從下到上大致描繪六個情節:

1. 森嚴的宮門有一門衛,身後架上插著五支長矛;

2. 王子騎在馬上,隨從執縛國王;

3. 王后探望國王;

4. 守卒稟告阿闍世;

5. 王子執王后舉劍欲殺,旁二大臣進諫;

6. 王后禮佛,佛從空而降,為之說法。

畫家利用房屋建築構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把每個情節描繪在各自的空間環境。與早期橫卷式故事畫相比,這裡每一個情節畫面的獨立性加強了,幾乎可以分出明晰的界限來。如第2畫面,右側為阿闍世騎在馬上,左側是隨從抓住國王,國王正竭力掙扎,這矛盾衝突的瞬間, 表現在畫面上很富於戲劇性。這些富有表現力的畫面,大大增強了故事畫的感染力。

在總體結構上,畫家也考慮到畫面的整體感,畫面與畫面之間並沒有被完全割裂開來。自下而上的一個個場面,仿佛是連成一片的院落。

很多洞窟的情況表明,未生怨故事的畫法有固定的格式,但畫家們也並非都那樣墨守成規,第171窟就是獨特的例子。

未生怨故事 莫高窟第171窟北壁 盛唐

此窟在東、南、北三壁繪製了3鋪觀無量壽經變,其中三組未生怨故事畫可以看做是完全獨立的連環畫。畫家明確地以粗線或花邊在牆面上畫出方格,然後在其中按順序描繪故事情節。

如南壁東側,共16個畫面:

1. 調達唆使阿闍世篡權;

2. 阿闍世指揮軍士抓住國王;

3. 國王被囚;

4. 王后探監;

5. 王后勸國王禮佛;

6. 國王拜佛;

7. 佛遣弟子目犍連降臨;

8. 目犍連為國王說法;

9. 佛遣弟子富樓那為國王說法;

10. 王子回宮,守卒稟報;

11. 王子欲弒王后;

12. 大臣勸諫;

13. 阿闍世悔過;

14. 王后被釋;

15. 國王、王后禮拜;

16. 佛為國王、王后說十六觀。

由於畫面被分成了各不相干的許多方格,每一方格內的畫面都不影響其他。這是壁畫中第一次完全強調局部情節的獨立性,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連環畫藝術形式。

既然畫面之間關係完全分開,在表現同一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畫家就可以重複表現同樣的背景,如房屋、山水、樹木等,以強調其連續性。這在長卷式故事畫中則往往是要有意避免的。

在171窟故事畫中,分割開的小方格,明確標誌出其時間片斷的意義,環境除了對特定情節有意義,不再負有時間發展的意義。而畫面之間的關聯性也被充分重視,每個畫面與下一個畫面之間總有一些相關的特徵,使觀者可看出其內在連續性。如第1畫面:透過城樓而見宮中調達與阿闍世王子談話;第2畫面:在相同城門下,國王被執;第3、4畫面也畫出同樣或相似的宮門。這些都暗示了故事始終發生在宮中,同時也自然標誌出了故事發展的線索。第11、12、13畫面表現的都是同一場景,或取遠景,或用近景,由遠及近,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的特殊環境,一方面展現出情節的發展,充分發揮了連環畫藝術的特長。

十六觀 莫高窟第171窟東壁 盛唐

以上這些特點,在今天已成為連環畫藝術最基本的要素,然而,它卻出現在1000多年前的石窟壁畫中。莫高窟第171窟壁畫未生怨故事畫標誌著中國連環畫藝術的成熟,也標誌著佛教故事畫發展的新的高度。繪畫與講故事,一個是空間的藝術,一個是時間的藝術,以繪畫表現故事似乎是用非所長,但自古以來出於政治、宗教等目的,常常需要用繪畫來描繪故事,其間,藝術家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北朝時期從單幅畫發展到長卷式畫面,已產生了連環畫的雛形,但長卷畫往往要照顧到全畫的結構,還不能詳盡地交代故事情節,直到盛唐產生的連環畫,才為故事畫的表現找出了最理想的形式。

雖然連環畫是表現故事最理想的形式,但在敦煌壁畫中卻並未得到普及,除了少數洞窟外,再沒有採用這一形式。看來,洞窟壁畫的總體裝飾決定著各種內容的表現形式。那種把壁面劃分成若干小方格的形式,使畫面顯得過於支離破碎,顯然與強調整體效果構圖宏大的唐代壁畫不太協調。此後,連環畫便開始在一些手卷或冊頁中流行起來,敦煌遺書中一些唐五代或宋朝的觀音經插圖、十王經插圖等內容便是例證。

來源:敦煌書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OVD1nQBURTf-Dn5wZ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