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有故事的小巷都在這裡了!

2019-05-28     杭居九九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北宋 柳永 《望海潮》

不知是因為喜歡這首詞而喜歡杭州,還是因為喜歡杭州而喜歡這首詞。今天曆保君要向大家介紹杭州小巷名稱與由來。杭州人親切,帶著我們兒時的記憶;外地人驚嘆,原來杭州不只有西湖美景。

生活在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就這麼自豪!

元寶街

是杭城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一條古石板路,用一百三十多塊青石板鋪成。元寶街東起金釵袋巷,西至中河南路,中間與牛羊司巷呈十字交叉,街長兩百多米。元寶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庫在朝天門(鼓樓)外,疑其舊址在此。元寶街1號就是源豐祥茶號舊址,朱紅的木門裡,是昔日為皇帝曬制御茶的地方。據說南宋的時候,皇宮裡用的茶葉都先要在這裡進行翻曬製作,然後才能進貢。過了牛羊司巷,再往前就是一律的青石板路了。左側是藤蔓肆虐的矮牆,右邊是高高聳立的風火牆,風火牆中間有一扇不怎麼起眼的石庫門。從黑色大門進去,便是號稱「清末巨商第一宅」的胡雪岩故居。

祠堂巷

在熱鬧非凡的河坊街上,安靜地藏著一條挺不起眼的小巷,不顯山不露水,一如杭州小巷的一貫風格。只有在看到42號黑漆大門之上的黑色大理石碑刻時,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于謙故居。祠堂巷南起河坊街,北越東西向的高銀街、高銀巷,一直到太平坊巷。原來叫南新街,是南宋後新辟的街巷。因於謙故居後來改稱憐忠祠,故有此巷名。1989年整修後的于謙故居,至今仍是粉牆黛瓦,條石台階,黑漆大門,前後共三進院落,一派明代建築風格。

孩兒巷

是杭州人最熟悉的小巷。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寓居臨安(杭州)磚街巷時寫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磚街巷,就是現在的孩兒巷。民間傳說孩兒巷98號是陸遊住過的宅地。這幢古宅始建於南宋,距今約800年,又經元、明、清各代不斷修繕,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地標物」。

十五奎巷

十五奎巷南與城隍樓牌相通。宋曾名竹竿巷,屬長慶坊。十五奎巷名有兩說:一說巷內徽州會館有一大石龜,俗名石烏龜巷,因嫌其不雅,改稱十五奎巷。另一說,明嘉靖年間,巷人多習騎射,科舉考試時一舉得十人,故稱十武魁巷,諧音讀成十五奎巷。明隆慶年間,總督胡宗憲平倭有功,此寺改為祠祭祀他。巷內原來還有祭祀行刺秦檜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觀,現已毀。巷東口之四眼井,為千年古井。


十五奎巷


元寶街


孩兒巷

大塔兒巷

皮市巷附近的大塔兒巷11號,曾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出生的地方。戴大詩人興許便是在這條巷子裡瞧見的撐著油紙傘,眉頭凝著淡淡憂愁的「丁香姑娘」。如今的大塔兒巷只剩下不到20米的長度,旁邊的小塔兒巷也好看,斑駁的白牆露出些內里的青磚,青石板的路面已油光鋥亮。

小營巷

在解放路浙二醫院後門外的小營巷裡紀念兩位名人,一是曾視察這裡的毛主席,一是太平天國的昕王府。當年小營巷的愛國衛生運動搞得好,連毛主席都要來這裡親自看一看。如今這裡成了杭州傳統建築特色街坊。這裡曾經是南宋小朝廷的禁軍營地,附近的銀槍班巷、金槍班巷暴露了小營巷前世的秘密。


蔡官巷 

100多年前被胡適夸為「中國一代才女」的林徽音便出生在蔡官巷的一幢民居內。站在蜿蜒曲折的蔡官巷裡,望得見俊秀的吳山。如今,巷子裡雖然僅存一處老宅,卻不是林徽音的那一處,牆上繪著附近的千年古巷清波街的故事。而清波街與鐵冶路交叉口,還豎了一座「閒人」李漁的雕像。

大東門

鳳起路與新華路交叉口處的大東門,宋曾在此設後軍寨,寨有朝東之大營門,故稱。寨南駐樓子營。宣和二年(1120),因討睦州方臘,威捷第一指揮馬軍、全捷第二第三指揮部步軍駐紮在這一帶。故附近巷名舊多以駐軍名之。

大井巷

宋時為吳山坊,坊內有大井,稱吳山井巷,俗稱大井巷。相傳此井為五代吳越時德昭國師所鑿,周四丈,其水甘冽泓瑩潔,異於眾泉。南宋紹興年間,太尉董德元捐錢購石板蓋上,中鑿五眼。宋淳?七年(1247),臨安大旱,城井皆涸,獨此井日下萬綆,不盈不減,都人神之。安撫趙與 在井旁立祠保護。明洪武初,參政徐本立石刻「吳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記述此井在南宋淳?年間大旱利民之事,今碑已廢。(錢14)大井巷內圍繞有許多故事,流傳至今年代最早的是:明代萬曆元年(1573)在井旁開設了一家朱養心藥室,汲取井水煉製專治瘡毒的膏藥。據《乾隆府志》記載:朱養心,餘姚人,幼年入山採得方書,專治外科。遷來大井巷開藥室,手到病除,遠近馳名。舊時杭城多火災,惟朱養心從不受害,傳說曾有乞丐(道士)遍體生瘡,哀求診救,經主人款留調治百日而愈;乞丐臨別時在堂上畫了一條噴水的烏龍,擲筆而去。


三元坊巷 

三元坊巷對方便弄,宋為修義坊。俗稱凌椒姜巷,為屠 所聚,亦呼肉市巷。據《說杭州》記載,明淳安人商略嘗住此巷,他參加鄉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連中三元」,後官至兵部侍郎、春坊大學士,地方官員遂在巷口建青石碑坊,記得「三元坊「三字,遂改巷名為三元坊巷。

下袁井巷

在巡撫署北,即撫寧巷北側。明《萬曆志》稱這裡為袁酒巷,因有南宋時當過京兆尹的袁彥純曾在這裡賣過酒,故有此名,後訛稱袁井巷。

萬壽亭街

體育場路南有萬壽亭街,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聖祖南巡,詔蠲本年田賦,賜80歲以上老人粟帛,70歲以上者免本身徭役;增各府州縣童生進額,萬民高呼,建亭本以祝聖壽無疆,街以亭名。

小廟巷

東起窯瓶巷,西出新華路。舊有真武院,創自南宋,祀真武神。明毀,崇禎六年(1633)重建,規制未復,湫隘不稱,里人呼之小廟。小廟巷西出乃新華路之北段,此地舊為昇平街,即宋之瓊花街,為春秋慶忌宅也。《夢梁錄》:瓊花園,在褚家塘東。《七修類稿》:瓊花,惟揚州有之,類聚八仙。(南宋)宦者陳源取孫枝接於八仙根上,至今流傳,杭褚家塘瓊花園是也。褚家塘有土地祠,見古碑,知祠名通聖者。通聖(廟)祠祀褚載。通聖廟址在小廟巷北之小井弄(已湮),即現杭州絲綢工業之公司駐地。

上倉橋

宋名安和橋,元代名聖安寺橋,明以聖安寺為倉,改名勝安,清稱部院倉橋。元元貞二年(1296),西僧錯監藏奉基層奉旨建聖安寺於橋東。至正二年(1342)毀於火,後改為軍器庫。明改軍器庫為貯糧用的預備倉,俗呼老人倉,又因系聖安寺基改建,亦稱聖安倉。

馬子弄

東出建國南路,上板兒巷西,斷河頭東,《夢梁錄》巷十三:「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去,謂之『傾腳頭』,各有主顧,不敢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後已。」馬子弄實為馬子鋪集市。民國時期,斷河頭為糞船麋集之地,當時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糞行),壟斷糞汁,斷河頭亦有一家。

王馬巷

東起海獅溝,西至新華路。宋名樞密巷,《咸淳臨安志》,樞密院親兵營凡四,一在褚家塘。巷以樞密得名。明改稱王馬巷,《成化杭州府志》稱,凝真庵為里人馬教授舍宅。今巷正對凝真庵,揚清祠即奉王公騎之處,故以王馬名巷,巷有白衣寺,舊有好木庵,亦稱西江禪院,因好木禪嘗隱於此,故名。

豐樂橋

在回回新橋北面,宋屬善履坊東,舊名踏道橋,因橋畔有臨安(杭州)名酒肆豐樂樓,為朝士會飲之處,故名豐樂橋。

元寶心

北起四牌樓西端,南塞。長10米,寬2米。地處瑞石山東麓山坳中,以形得名。杭州地名中有以「人名」、「事名」、「物名」等,這裡是以「形」名的,因地勢高高拱起,如元寶「心」。也是為討口彩。它的東面連接四牌樓、城隍牌樓,這條路古代是皇帝上山的路,康熙、乾隆幾欠上吳山都經由此路,從元寶心連接的登山道有寬闊、整齊的石砌台階,可見當年皇家氣派。元寶心60號有阮公祠,系祀清浙江巡撫阮元的祠堂。

五柳巷


小營巷


天水橋

宋名天水院橋,御街由此折西,橋跨城北小河,橋東為皇城修內司綢兵營。橋西有草料場,橋北為省倉上界及六部架閣庫。

井亭橋

系解放路與浣紗路相交地段的區片名,南宋時有甘泉坊。清代時為井亭橋大街。唐代李泌守杭州時開鑿六井,李後任宰相,人們稱甘泉坊之相國井,井上有亭,井旁之橋稱為井亭橋。寧時井亭橋橫跨於清湖河(今浣紗路)之上,民國時一度稱迎紫橋。

五柳巷

安樂橋西南首的五柳巷,為南宋五柳園遺址。北為道院巷,因巷內原有建於元至正年間的玄真院(道院)而得名。

太平坊巷

高銀巷北為太平坊巷,東對金波橋弄,西至後市街。宋時為太平坊。南宋初於此建忠王府,後改為平準行用庫(收破爛錢鈔),元因之,明初改為倒鈔庫。英宗正統年間,改建成浙江鎮守府署。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浙江巡撫甘仕價將鎮守府改建為「吳山書院(虎林書院)」。清雍正八年(1730),又改書院為皇華館,道光年間(1821-1850)為杭嘉湖道署,光緒二十四年(1898)毀於火。

太廟巷

白馬廟巷北為太廟巷,巷中原有宋皇室家廟,1997年舊城改造時曾發現遺址,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其上開闢「太廟遺址公園「。據《西湖遊覽志》十三卷載,宋時巷內有大宗正司,其南有玉牒所、宗正寺等南宋官署。元時又有榷茶提舉司。太廟巷西首有南宋宰相韓?胄的南園(閱古堂)遺址。

比勝廟巷

北出開元路,西連奎垣巷,明代時稱瓜薺巷。因巷裡生產章木齋之薺瓮得名。清代時更名為比勝廟巷,以巷有比勝廟而得名。廟祀比勝將軍,其姓名事跡均無可考,廟何時毀不詳。

水陸寺巷

東起東清巷東段,西至新華路南段。,宋名水陸寺巷、三營巷,明稱全三營巷,清復稱水陸寺巷。《嘉靖仁和志》:「水陸庵,在菜市橋西北,宋建隆二年(961)因茶槽界建寺,賜今額。嘉熙三年(1239),潮水沖圮,遷至今處,因無垢院基為之,重建殿宇。」

水星閣

在體育場路北、中河北路東有水星閣,此地曾名三潑營。據咸淳《臨安志》:「廣壽慧雲禪寺,在艮山門裡白洋池,張循王(俊)之孫 舍宅為寺,紹熙元年(1190)賜今額。」寺內有水星閣,以禳杭城火災。閣呈六角形,凡三層,中供毗廬佛。又有僻火圖碑。廣壽慧雲寺,俗呼張家寺,寺中有園,有留雲亭、白蓮池諸勝跡,占地約10畝,園中有宋梅數十株成尤奇。

見仁里

與羊血弄相對,西至浣紗路,與人民路相對,北通國貨路。據清光緒十八年的《浙江省城圖》標稱青龍巷,在旗營內。另據《武林坊巷志》載,清鑲黃旗協領署設此巷。民國時,杭州市工務局局長蕭見仁居此,並以自已的名字作巷名。

牛羊司巷

南宋時有牛羊司在此。牛羊司為管理皇帝用膳和祭祀用牲口的專職機構。巷名啟用於南宋,又名武寧巷。牛羊司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竹弄

東出建國中路(清稱小粉牆),宋時其地為東京諸司所在,有丹粉所(掌變燒丹粉以供繪飾)、皮剝所(掌割剝牛馬諸畜之死者)、魚?場。清汪啟淑居此,建飛鴻堂,藏書百櫝,輯有秦漢以來印譜。

倉弄

寶善橋南有倉弄,在建國北路西側。宋名倉巷,以廣濟倉得名,亦名廣豐倉街。清厲鶚之子志黼曾居此,欹屋子三楹,地傍東河。有莊船埠,同治前,蘇州莊船多停泊於此,建有石涼亭。

鳳凰街

南起孩兒巷,北至鳳起路。元稱貢院街,因貢院在此。明稱鳳凰街,《武林坊巷志》:「明封昌化伯邵林妻楊氏,夢鳳鳥儀庭,而生孝惠皇太后於此里,故稱街曰鳳凰,以紀嘉祥。

風起橋

銅元路向東穿過西大街(今武林路)為鳳起橋。宋時稱新莊橋,建有景靈宮,奉宋王朝祖宗衣冠牌位,南宋皇帝四孟(每季的第一個月)均要來祭獻。景靈宮建於紹興十三年(1143)二月,原為劉光世第宅。紹興二十一年(1151),議廣殿宇,韓世忠死,其子又以賜地上獻,景靈宮逐漸擴址至錢塘門外昭慶寺之左,興建亭閣園池。宋亡後,元廢宮改為教場,明因之,為浙江都指揮司教場,俗稱小教場。清時改新莊橋為教場橋,自民國20年(1931)始稱鳳起橋。

烏龍巷

鹽橋東、皮市巷西的烏龍巷,宋時稱蒲橋巷,有蒲橋瓦子,亦名東瓦,亦為南宋杭州娛樂場之一。舊時巷口牆上有「蒲橋遺址」四字。此地屬茆山河故道。

鬥富一、二、三橋

東出建國南路,跨東河,在宋東御園(富景園)西。鬥富一橋,宋稱通利橋,舊名平安第一橋,後「鬥富」訛為「豆腐」,俗稱豆腐一橋。元至正間,王維賢隱居於此,築有東里草堂。鬥富二橋,宋稱米市橋,舊名平安第二橋。《夢梁錄》卷十六:「杭州人煙稠密,城內外不下數十萬戶,百十萬口……細民所食,每日城內外不下一二千餘石,皆需之鋪家……又有新開門外,草橋下南街,亦開米市三四十家。」即斯地也。鬥富三橋,宋稱五柳園橋,有壽慈宮營,俗稱老兒營(今老人弄),舊名平安第三橋。

六部橋

因橋西正對南宋中央官署六部所在地而得名。橋東有南宋政府接待北方來使的都亭驛館故 六部橋又名都亭驛橋。元時改名通惠橋,明稱雲錦橋,清復稱六部橋沿襲至今。

文星巷

東起新華路中段,西至林司後接三角盪。宋名卻帶嶺,清稱糖餅園巷、糖餅兒巷、文星巷。巷內原有小石碣,曰卻帶嶺,故名文星巷。

石牌樓

泛指建國中路、建國南路與清泰待交叉處地域,現為區片名。此地舊名崇新巷,清乾隆年間關槐住此。關槐,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傳臚,授編修,以少宗伯典試福建,回家省親時,地方官投其所好,在關家門左邊建石坊牌樓。石牌樓遂代崇新巷名。民國23扣(1934),建東街路時拆石牌樓。


石貫子巷

西起岳王路,東達中山中路,南宋稱十官宅巷,明、清稱上酒庫巷。十官宅巷,以宋有宗室之子十人居此而得名。明成化間,建按使署,門外東至睦親坊,建坊曰「弼教」,西至白龜當局,建坊曰「肅政」。故有弼教坊之名。

古慶春路

原稱東青門,又名菜市門,也源出於此。舊時,杭州十大城門有十句民謠,說過慶春門的一句是「慶春門外糞擔兒」,描述的是當時農民們清早進城賣菜,賣完之後,挑著糞擔,回到城外灌澆菜園的情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曾在這裡留下了「東南農事已春深,菜壟花開滿地金」的讚美詩句。

 



古三橋址河

位於運司河東側,為清湖河的一段。北接浣紗河,與來自涌金水門相合,順今定安路而南,折東沿今惠民路至後市街;再東,以暗渠通小河。宋時河至慶余橋(約在今提督弄西段)止,故名斷河頭。至清代,因康熙帝南巡來杭,遂開通斷河頭引水南下,沿今惠民路至後市街,以便出行宮(今浙江省商業總公司所在處)即能登御舟游西湖。

平升街

平升街南出弼教坊,南有福星里,東抵營牆。西對石湖橋。明邵琮素通天文象緯之學,一夕,見五福星照家,因名其地。後琮子經邦、經濟同舉進士,里人又名其里為雙鳳坊。

東園巷

在鳳起路北、建國北路東,所巷北有東園巷,南宋時巷為東御園??富景園一隅,極一時之盛。清厲鶚曾居此,所著《東城雜記》:「武林城東,曰東園也,宋御園也。至淮張(張士誠)展城後,迤東十里許,民居甚鮮,多為池塘蛙梭,因概以東園名。」東園居民四時種菜,販賣遠至臨平、長安。此地空池喬木,彌望菜圃、桑園,亦為文人學士游賞吟詠之處。清隨園老人袁枚生此。

瓦子巷

在菜市橋東、慶春路南,今瓦子巷,南宋有菜市瓦子。街北為花燈巷,清詩人陳春曉有《花燈弘管》頌其盛況:「街分南北踏燈行,徹夜笙歌沸舊城。樓閣參差花十里,魚龍變幻月三更。兩行火樹?山疊,一曲雲?鳳管鳴。曾是昔年歌舞地,繁華銷歇夢難成。」

甘澤坊

惠民路北,斜對保佑橋弄,有甘澤坊巷。一說宋時為柑子團,甘澤為柑子之訛。據《說杭州》載:宋時,巷內有六井,井水清澈,稱甘澤,巷名因此得來。

四宜路

花牌樓巷內,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進士第,郡守為建牌坊,曰聯桂坊,花牌樓之名源此。四宜亭是登吳山通道之一,石級多而陡,有亭曰「步步高」,在此亭宜,四宜路就此得名。

四牌樓

東接城隍牌樓巷,西至元寶心。長200米,寬4米。舊稱四賢祠巷,因巷內舊有「忠節祠」,祀伍員(伍子胥,春秋戰國時吳國大夫)、褚遂良(唐初大臣、書法家)、岳飛、于謙四位先賢。俗稱「十五間樓」,為南宋韓?胄閱古堂遺址。韓?胄(南宋大臣,封平原郡王),南宋慶元年間,他看中這塊吳山下的寶地,鑿山建園開洞疏泉,建「閱古堂」。將吳建山通下的泉脈名「閱古泉」。邀請當時已79高齡的詩人陸遊為之作《閱古泉記》。

白蓮花寺

前東起新華路,西至長慶街。舊名褚上巷、白蓮花寺,建於後晉開運元年(944)吳越錢王弘佐所建,名華藏院。宋治平年間,改名妙慧院。咸淳年間,僧祖顯誦經持戒,地產白蓮,因賜白蓮妙慧寺額。

白馬廟巷

在紫陽(瑞石)山麓,南起嚴官巷,北折東與中山南路相接(鄰太廟巷),長256米,寬2。5米。宋稱糧料院巷,屬壽域坊。南宋時,建白馬廟,故名。白馬廟祭祀「白馬」,當時傳說「泥馬渡康王」的神話:宋高宗趙構未當皇帝時為康王,被金兵追殺至江邊,有白馬渡他過江,至此地飲井水化為泥,原來此馬乃彼岸廟中泥馬(此類神話實質是為封建帝王上台輿論)。現白馬廟已不存在,巷名依舊。

仙林橋直街

在中山北路之東,宋屬安國坊,因有仙林寺得名。仙林寺建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隆興元年(1163),孝宗賜額曰「隆興萬善大乘戒壇」,淳?三年(1243),理宗賜額曰「飛天法輪寶藏」。元至正年間,張士誠嘗據為軍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綱司治,有司即其鐘樓為郡城昏昕之節。明正德年間,徙其鍾更鑄置朝天門(即鼓樓)。民國18年(1929),寺內辦起學校,即今下城二小前身。仙林寺西,清代有梅花禪院。

包龍橋巷

西出建國北路,在招寶堂東。宋時高宗幸歸德寺,聞潮聲而回,遂改寺額曰「潮鳴天地」。寺中竹樹清幽,盪水澄澈,頗具山林之勝。寺後的小橋名回龍。包龍橋巷稱回龍巷,後建廟,曰回龍廟巷。

皮市巷

以皮肆所聚得名,又名福佑巷。據《西湖遊覽志》卷十三:「?平巷,今為皮市面上。內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陽庵。」宋時為茅山河濱,四眼井為唐鄴候李泌所開六井之一。

永康巷

西出建國北路,東折南接羊千弄。相傳宋高宗趙構南渡為金兵追急,曾在此牧羊宿夜,後賜名「永康」,因以為名。


西牌樓

西出建國南路,東有旌德觀。旌德觀宋時建在西湖南山第一橋??映波橋堍,名先賢堂,亦名集賢堂,紀念自先秦至北宋1000餘年出生或生活在杭城的名人39位,有高士許由、隱士嚴光、書法家褚遂良、吳越王錢?、詩人羅隱、潘閬、林逋等,後易額曰旌德觀。宋末兵燹後,至元時遷於西牌樓。旋廢。明成化十一年(1475)道士許道昌復建觀,仍用舊額前殿奉東加靖王溫瓊(杭城俗呼溫元帥),後殿為先賢祠,仍祀許由等。先賢祠右為天女祠,祀漢孝女曹娥等人。

西府局

在旗纛廟西,因織染局(掌供御用袍服的織造)在府西,故名西府局。清末局廢,改為民居,而名稱沿用至今。

百井坊巷

鳳起路北為百井坊巷,百井坊巷宋時屬招賢坊,元改興賢坊。吳越王錢鏐在祥符寺北鑿井九十九眼,號稱百井,巷因此而得名。


百井坊巷


嚴官巷


竹竿巷

東起永豐巷南端,西至延安。安宋名純禮坊,也名後洋街、竹竿巷。相傳宋時杭城編籬插花之細竹在此集市,故名。

竹椅子巷

宋代時稱總寧巷。東里,為南宋東城新門所在處,南宋時新瓦(即四通館瓦)在此。清代時稱竹椅子巷。因其巷形如竹椅而得名。

竹園山

荷花池頭巷西側為竹園山,隱隱隆起,獨趨而北,為吳山一脈。南宋安撫趙與竹山閣於其上。竹園山俗稱狗兒山,蓋勾山之訛。清雍正進士、通政使陳兆?曾居於此,自號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孫女陳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緣》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寫成的。現院內勾山猶存,小山上那座青磚樓台,已非當年舊物了,今稱勾山里。

紅門局

為明永樂年間所建織造局,因局大門用紅色油漆漆之,故稱。其範圍甚大,南宋時的台諫宅、太常寺、敕令所等官署舊址都在內。織造局毀於清中葉,後成為民居。

後市街

南宋時為太平坊,稱新街巷、新街和後市街。宋時多歌館及平康諸坊。中段原為南宋理宗潛邸(今省商業總公司所在地),理宗即位後改為龍翔宮。元至元年間改為壽寧寺。元未,張士誠占為軍器局。明初復為寺。清康熙年間改作行宮,故有「行宮前」之稱。後市街北首為鳳凰寺後門。


羊千弄

永康巷東南,南宋時為富景園,皇家牧養處,豢養千頭,牧羊者居屋子成弄,曰「羊千弄」。


羊壩頭巷

原東起中山中路中段與平津橋相對,西至定安路中段與涌金路相對,長396米,寬3米,自擴建西湖大道後,僅剩一角。古時,這裡是海濱,為防海潮侵襲,在此修建防海大塘,稱「洋壩」,故而這一地帶稱「洋壩頭」。今改巷名,訛為羊壩頭。宋代稱這條巷名壩西巷,屬市西坊,為繁華街市一段。《咸淳臨安志》記載:「市西坊,俗稱壩頭,又曰三橋街,今為市曹。」

羊血弄

保康巷北有羊血弄,在青年路東側,南通開元路,轉北至積善坊巷,東通中山中路,原曾與保康巷相通。羊血弄,《乾道臨安志》有記載,稱「樂眾坊?南棚巷「,俗稱虎跑泉巷,清稱羊血弄,民國時稱玄壇里、玄壇弄,也曾併入保康巷,建國後復稱羊血弄。


江山弄

西出武林路,清代時名蔣紗弄,又名漲沙弄,民國時改江山弄。《北隅掌弄》載明末有蔣昆玉者,織機為業,能織出輕薄如蟬翼的絲綢,名聲鵲起,譽震杭城。織造局稱為「皓紗」,老百姓則叫「蟬翼紗」,遠銷日本、印度。 


安樂橋

橫跨東河,南宋為拱形石橋,現已改成鋼筋混凝土平橋。據《夢梁錄》卷七載:安樂橋,宋名福濟橋,又名廣澤橋。明清時稱安樂橋。據《西湖民間故事》記載,南宋時,王佐斷臂勸陸文龍歸宋,宋帝封之為安樂王,並在菜市河(今東河)邊修建王府。王佐為方便河兩岸居民往來,用建王府剩下的材料建造此橋,居民懷恩,取名安樂橋。


興忠巷

以油局橋為界,分為上、下興忠巷。下興忠巷,原有杭州扇子會館,有扇業祖師殿,供有琢、砂、磨、糊、折等業的先輩藝人462人。重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它可說是杭扇歷史發展的見證。

貢院

為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時舉行鄉試或會試的場所。南宋時,貢院在貫橋西、新莊橋東。元時設在祥符橋(均在今中山北路以西鳳起路段)。明洪武初遷府學西,後再遷登雲橋北(今杭州高級中學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科舉停辦後,浙江巡撫張曾 利用舊貢院改建成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堂。


孝子坊

與荷花池相對為孝子坊,別名周孝子弄。相傳南宋初,理學家周敦頤之孫,奉周之遺像避金兵之亂,來杭居此,他片刻不離祖像,並在清波門外立周敦頤祠,人稱孝子,坊以此得名。

孝女井

慶春路北、延安北路東有孝女井古蹟。孝女井即孝娥井,又稱銀瓶井。據《金陀續編》載:「岳飛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聰穎,通書史知大義。父先死於冤獄,他慟哭欲絕。含憤叩闕上書,被邏卒所阻,怨恨之下,抱著父親生前留給她的銀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1519),按察使梁材築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稱孝女井。後亭廢井湮。

嚴官巷

高士坊巷北是嚴官巷,據鍾毓龍《說杭州》記載,巷內南宋有嚴姓醫士,嘗為孝宗治癒痢疾,孝宗賜以金杵臼,並給以官職,巷由此得名。

文章來源:都市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BBAmwBmyVoG_1Z2H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