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行業的流動性,向來很高。地產人在各家房企之間兜兜轉轉,前同事又相逢的情況非常常見。甚至,跳槽還變成一些地產人升職加薪的捷徑。
根據《2018年房地產公司薪酬報告》,由於房企內部提薪速度趕不上人才市場的薪水漲幅,從基層乾上來到中層,要獲得更好的薪酬回報,中層員工最好的辦法就是跳槽。明源君見過兩年跳3次,每次都升職的案例。
但是,從去年開始,地產人跳槽越來越難了。根據調研數據,2019年上半年只有30%有換工作意願的地產人跳槽成功,其中只有不超過半數的人薪酬有提升。
明源君認為,對於維持原工資的跳槽者來說,也等於是降薪了,因為其在適應期間,不可能拿到原來那麼高的獎金,自己還要付出適應新環境的成本。
曾經志得意滿的地產人,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謹慎。對於地產人來說,頭上總是懸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那就是:如果跳槽,你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嗎?
地產人跳槽越來越難了
人才泡沫被擠破?
所有過往,皆是序曲。不管是新老員工薪資倒掛,還是降薪跳槽比例越來越高,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職場上,所有得到的職位和薪資都是短暫的,如果不能和行業保持相同的成長速度,逐漸掉隊不可避免。在跳槽的時候,這種落差感最明顯,不管是對能力的要求,還是其他條件的限制,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1、跳槽漲薪模式失效,薪資虛高,跳槽沒人接盤了
前幾年很多房企都經歷了規模的快速擴張期。一方面創造了大量的崗位,直接推高了行業的薪資水平。例如某房企初進深圳,設置城市公司,大量挖人,直接開出1.5倍薪水。在原有基礎上25%-30%的漲薪幅度,是很多公司在薪酬審批時的參考標準。
另一方面是一大波老員工被「硬提拔」,跟著公司一起成長,坐著火箭升職,出現了很多才不配位的員工。例如,某黑馬房企的一個信息化中心部門經理,三年時間升到區域公司副總,年薪翻了好幾番,如果換一家公司,根本不可能。
然而,擴張期帶來的薪資泡沫正在被戳破。
從上半年跳槽情況來看,跳槽漲薪的模式已經失效。根據智聯招聘的調研數據,有超過半數的人跳槽薪酬並未實現上漲甚至有所下降。
圖片來源:智聯招聘
而一些享受了公司擴張紅利的地產高管,一旦跳槽,也往往很難找到同等級和薪酬的工作。
例如某黑馬房企副總裁,離職之後就失業了大半年,最終去了一個初創公司做高管。不管從收入、前景,還是江湖地位來看,都打了很大的折扣。被炒到高位的薪資水準,回歸到市場環境後,沒有人接盤了。
2、門檻收緊,學歷、專業都開始有要求
之前明源君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房地產行業其實早就已經有「人才泡沫」。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招聘員工的學歷泡沫。
早期的房地產包容程度是很高的,很多專業對學歷和專業背景的要求並不嚴格。有學歷史的去做總裁的,也有學材料學的融資總。野蠻生長的年代裡,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著耗子就是好貓。
但是近兩年,行業開始向精細化方向轉型,越來越多房企對專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專業和學歷的門檻也越來越高。根據統計,2018年房地產行業碩士以上學歷的比例已經占到36.8%!也就是說,每三個地產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碩士畢業。
而對於一些跳槽的老地產人來說,學歷往往很難達到大型房企的基礎要求,很多優秀的人才,在最初的簡歷關就被攔住了。
3、職場經歷越來越受重視
除了能力、學歷,過去的工作經歷,也開始越來越受重視。
一是不能頻繁跳槽,也不能過於安穩。HR向來反感頻繁跳槽的人,比如某TOP10房企的招聘紅線之一就是跳槽頻繁。但是過於安穩也可能是問題。有讀者留言,雖然有漂亮的項目經驗,簡歷也被獵頭評為優秀,卻因為在一家房企工作了十年的工作經驗,被懷疑沒有動力和上進心,而被用人單位拒絕。
二是職業路徑的連續性。一旦跳槽到泛地產行業或是多元化板塊,再想跳回開發,難度也很大。
4、年齡因素的干擾越來越明顯
有HR跟明源君說,現在高管年輕化的趨勢,逼得中低層的員工只能越來越年輕化。年紀一旦超過40,不僅家庭工作顧此失彼,不敢拼;而且倚老賣老,不好管。對於很多老員工來說,如果工作經驗沒有階梯性,再跳槽的時候多年的工作經驗就是個空頭支票,根本沒辦法兌現。
不幸的是,這種就業難的問題,對於很多地產人來說,或許並不是一個周期性的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會一直存在。
行業升級
未來跳槽難,可能成為常態
很多人認為,地產人跳槽變難,是受到目前市場的影響。但是明源君認為,地產人跳槽越來越難,不會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一直存在,而且會越來越嚴重。具體原因有幾點:
1、行業精細化程度提高了,整體專業性都在提升
過去,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粗放,對於人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原因就是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干,沒有真正專業的內行。而隨著行業的發展越來越成熟,目前大多數房企都開始追求生產和管理的精細化,對人才的要求也開始洗牌。
例如一些房企,管理層有很多一起打天下的老員工,這些人往往能力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腳步。目前也在逐漸增加自然競爭淘汰機制,進行老員工的清洗。
未來房地產越來越專業化,是大趨勢,在這個趨勢下,對人才的需求只會往金字塔上端移動,各個崗位上只有最優秀的20%,才有選擇權。
2、大量房企進行組織優化,越來越強調人均效能
從去年開始,為了應對新的行業環境,很多大型房企都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人均效能。
例如綠城上周就宣布會實行區域統籌管理,項目部原則上不再設諸如品牌、設計、招采等崗位;同時還將實行項目群統籌管理,把以前每個項目配備的產品、成本、財務、綜合和營銷服務等部門,變為由項目群統籌。通過這種方式,單個項目上的人員配置會大大減少。
3、行業集中度提高,規模效應讓人力更集約
行業的集中化程度在這幾年依然在加速,大魚吃小魚,房地產行業併購重組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今年現金流緊張,很多房企都在等待大洗牌的機會。這種規模集中帶來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消滅大批的原有崗位。
每一次併購的背後都是一次團隊的大換血,人多位置少,跳槽就變成了「搶板凳」,搶到板凳的人輕易不會再騰出來。行業流動性降低,一個蘿蔔一個坑,跳槽難可能在未來會成為一種常態,跳槽必漲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習慣了跳槽漲薪,機會導向的地產人,也要開始適應新的職場環境。
跳槽有風險,辭職需謹慎。
跳槽有風險
想華麗轉身,要避開三個誤區
天下沒有一份完美的工作,對一個公司來說,薪水、機會、文化、氛圍往往難以兼備,關鍵在於匹配度。所以,跳槽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1、要避免沒有目標,單純對現狀不滿而跳槽
之前有資深獵頭就發現,很多人離職並不是出於職業規劃的需要,而是情緒化的決定。
比如覺得領導不好,公司氛圍不好,有的覺得自己的收入在朋友裡面偏低。某機構曾做過一次調查,關於員工離職的原因,其中得票最多的一項目是「老闆傻逼」。
單純對現狀不滿而跳槽,最容易帶來的問題就是,把逃避當做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完美的工作是不存在的,新工作依然會有新工作的問題,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清晰的認知,在這個階段,你的核心訴求到底是什麼。你需要回答自己三個問題:
我的能力現在是不是能夠獨當一面,我核心的優勢到底是什麼?
我到底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公司,在新的工作當中什麼對我最重要?
在這家公司我要待多久,在離開之前我需要獲得什麼,怎麼得到?
只有回答清楚了這些問題,也就知道了為什麼、要什麼、和怎麼辦?這樣做出的選擇才能不盲目。
如果需要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就要去大房企接受成熟的培訓和專業的訓練。
如果你經驗豐富,需要賺錢和樹立個人品牌,更重要的就是選項目。不管在什麼公司,項目從頭到尾做完整,做出影響力,對於個人的增值的效果最明顯。
2、避免純粹功利性跳槽
明源君接觸過不少單純為了高薪而跳槽的案例。一般來說,同行業同崗位的薪水差異不會太大,如果要為了更高的薪水跳槽,最好先搞清楚高薪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例如某巨頭的一個前員工,是從一個小開發商跳到巨頭,再跳到某區域龍頭開發商,明源君幾年裡幾乎每次見到她都換了不同的公司。用她的話來講,要想從中層再往上走,升到管理層,是要看運氣的,還不如實際一點,衝著錢去。
這種選擇的結果是,沒有在一個公司經歷完整的項目周期,多年工作資歷,含金量卻很低。行情好的時候,可以搭市場的順風車,行情不好,就很被動。
一些小房企要挖人,企業品牌和實力吸引力不夠,所以開出高薪,但是平台和發展空間有限。還有很多公司給的待遇優厚,但是對員工的要求也是等值的。對於長期的職業發展來說,都是有害的,因為你失去了踏實積累專業度的黃金時期。
所以35歲之前單純因為薪水而跳槽,只會限制你自己的發展,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去更有潛力的公司、尋找優秀的團隊、新職位能讓自己發揮最擅長的力量。
3、避免沒有專業壁壘和核心競爭力,就盲目跳槽
什麼是個人價值變現的最佳時刻?明源君認為,首先,變現不一定要靠跳槽,如果自家企業有空間,和一家企業共同成長是最佳選擇,你過去所有的歷史貢獻都會成為你的職場資本。
而如果想要尋找更好的機會,則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十年員工跳槽,溢價的談判空間,要看有沒有跨越一個項目(例如營銷口從前期到銷售結束復盤的完整過程)、一個平台(例如一個公司跨越千億、三千億的時期)、一個行業(不僅限與地產)的完整周期,以及真正的參與度。
如果只是重複的工作,經驗積累的意義不大,在競爭當中也難形成溢價。盲目跳槽,也很難掌握主動權。
戳下圖體驗保利綠地都在用的智慧成本3.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uMRCmwBmyVoG_1ZbG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