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歷史上,曾多次被來自北方的民族征服,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生活在中亞和呼羅珊地區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開始了對印度的征服戰爭,這場斷斷續續的征服戰爭進行了近兩百年。在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哈茂德統治時期,曾十七次遠征印度,但是馬哈茂德只滿足於掠奪印度的財富,並沒有在印度建立起牢固的統治。直到公元1191年,古爾王朝的軍隊在塔勞里戰役中勝出,為突厥人正式入主印度拉開了序幕。
古爾王朝統治者的雕像(吉亞丁)
古爾王朝對印度的征服戰爭,是由古爾王朝的貴族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古爾)發動的,他是古爾王朝統治者吉亞丁的弟弟,掌管著古爾王朝東部的土地。而穆伊茲丁的對手,則是生活在印度中西部的拉傑普特諸王公,拉傑普特在梵語中有著「王的後裔」的含義,他們是印度最善戰的民族之一,每當印度遇到外族入侵,總會遭到拉傑普特人的積極抵抗,因此拉傑普特人還得到了「印度教守衛者」的稱號。
公元1191年,穆伊茲丁率領古爾王朝的大軍穿過開伯爾山口,兵鋒直指印度最大的城市德里。而拉傑普特人的王公普里特維拉賈三世得知此事後,便動員拉傑普特人前去抵抗古爾王朝的軍隊,在古爾王朝的軍隊抵達哈里亞納邦的塔勞里地區之前,普里特維拉賈三世已經集結了近二十萬拉傑普特士兵,他們在兵力上擁有著絕對優勢。
拉傑普特武士的雕像
當穆伊茲丁的軍隊和拉傑普特人在塔勞里地區遭遇後,雙方立即展開了激戰,古爾王朝的軍隊使用了游牧民族軍隊最擅長的戰術,無數騎兵沖向了拉傑普特人的戰陣,讓拉傑普特人嘗試到了遊牧騎兵的「箭雨」。由於拉傑普特人的軍隊擁有戰象,穆伊茲丁還命令士兵在箭頭上點燃火焰,以火焰來驚嚇拉傑普特人的戰象,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拉傑普特人的一些戰象在受驚後開始撤退,但是拉傑普特士兵卻始終堅守在陣地。
在進行過幾輪衝鋒後,古爾王朝的軍隊不但沒有突破拉傑普特人的陣地,而且還遭到了拉傑普特人的反擊,一群拉傑普特騎兵對古爾王朝的軍隊進行了側翼進攻,導致古爾王朝的軍隊死傷慘重。就在這個時候,勇敢的穆伊茲丁單槍匹馬向拉傑普特人的陣地發起了衝鋒,他希望通過孤注一擲的行為來激起古爾王朝士兵的勇氣。
古爾王朝的士兵大部分都是「馬穆魯克」
穆伊茲丁發起衝鋒後,許多古爾王朝的騎兵都緊緊追隨,一位名叫戈文德的拉傑普特貴族見狀,便前去和穆伊茲丁進行較量,而戈文德則是普里特維拉賈三世的弟弟。當兩人的戰馬碰撞在一起之後,穆伊茲丁用長矛擊碎了戈文德的牙齒,身受重傷的戈文德則用盡全身力氣丟出了一支標槍,而這支標槍則刺穿了穆伊茲丁的手臂。
戈文德丟出的這支標槍導致穆伊茲丁從戰馬上跌落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古爾王朝的一名士兵發現了受傷倒地的穆伊茲丁,他急忙將自己的主公扶上戰馬,然後帶著已經無法戰鬥的穆伊茲丁逃離了戰場。古爾王朝和拉傑普特人的第一場交鋒,則以拉傑普特人的勝利而告終,穆伊茲丁被部下用擔架抬回了加茲尼,而在加茲尼療養傷勢的穆伊茲丁對這場戰敗並不甘心,他發誓要重回印度,用拉傑普特人的鮮血洗刷自己的恥辱。
拉傑普特騎兵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傷勢已經恢復的穆伊茲丁再次遠征印度,此次進行交戰的地點仍然被選在塔勞里地區。此時的穆伊茲丁已經見識過拉傑普特人的驍勇善戰,他明白自己的士兵人數並不占優勢,因此絕對不能和拉傑普特人硬碰硬。穆伊茲丁將自己的士兵分為五個分隊,其中有四個被派去騷擾拉傑普特軍隊的側翼和後方,另外一個分隊則由一萬兩千名精銳騎兵組成,穆伊茲丁親自擔任這支分隊的指揮官。
由於得到了穆伊茲丁的命令,那四個被派出的分隊一直在避免和拉傑普特人作戰,當拉傑普特人向他們發起進攻的時候,那四個分隊的士兵便立即撤退。在反覆的撤退和追擊中,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古爾王朝的軍隊始終沒有和拉傑普特人進行正面交鋒,而拉傑普特人的軍隊已經被古爾王朝的那四個分隊騷擾的精疲力盡,就在這個時候,穆伊茲丁率領那一萬兩千名精神飽滿的精銳騎兵向拉傑普特人發起了衝鋒。
穆伊茲丁的陵墓
穆伊茲丁率領的這支分隊很快便衝進了拉傑普特人的戰陣,而其他四個分隊也迅速合圍,戰鬥也很快演變成了屠殺,無數拉傑普特人被古爾王朝的士兵殺死。而拉傑普特人的指揮官普里特維拉賈三世看到自己的軍隊即將全軍覆沒,便從戰象的背上跳了下去,然後騎上一匹戰馬逃離戰場。不過普里特維拉賈三世在逃離戰場幾英里後,便被穆伊茲丁派出的騎兵給追了回來,此時的拉傑普特人已經在塔勞里戰役中失敗,穆伊茲丁下令處死了普里特維拉賈三世。
塔勞里戰役對印度歷史的影響非常大,而這場戰役的勝利者穆伊茲丁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在占領德里城後便離開了印度,並且任命自己的親信庫特布丁為德里總督,而庫特布丁則是一位欽察人出身的馬穆魯克。當穆伊茲丁在公元1206年遇刺身亡後,庫特布丁宣布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這個王國統治印度長達320年。直到公元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擊敗了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滅亡之後,印度進入了莫臥兒帝國時期。
參考資料:《中世紀的印度》《中亞文明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t4zo3MBd8y1i3sJV6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