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最大的完滿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
最大的充盈好像有虧空,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最大的正直好像彎曲,最大的靈巧好像笨拙,最大的辯才好像木訥。
虛靜勝過躁動,寒冷勝過炎熱。清靜是天下的正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所說的五個「大」——「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大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這裡所說的五個「大」——「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則主要是從人生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分別指最圓滿有成就的人、最充實富有的人、最正直無私的人、最靈敏善巧的人、最雄辯有口才的人。這些都是指人的本質內涵,可它的外在表現卻恰恰相反,最圓滿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實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虧,最正直無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彎曲不直,最靈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辯的人看上去好像說話遲鈍。
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和光同塵」(第五十六章),自己雖然太圓滿、太完善了,但並不鋒芒畢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們總是隱含才華,與眾人打成一片,與眾人相融合,這樣才是真正的圓滿、完善。這是在俗世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二是因為「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日盈則昃,人太圓滿了也會盛極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經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不要達到極點,萬事不要做絕,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靜勝躁,寒勝熱」這兩句,王弼通行本原來是「躁勝寒,靜勝熱」,可是其他章節中「躁」是和「靜」相對,「寒」是和「熱」相對的,所以蔣錫昌、嚴靈峰、陳鼓應等人就將它改過來了。我認為兩種說法都符合老子的意思。「躁勝寒,靜勝熱」,可以理解為活動可以勝過寒冷,安靜可以勝過炎熱。意思是反面能勝過正面,「反者道之動」,「相反相成」。而改過來「靜勝躁,寒勝熱」,也是這個意思,在文義上兩兩相對,從而強調了「靜」和「寒」能夠分別戰勝「躁」和「熱」。這就自然引出「清靜為天下正」。
文章來源: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