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校長:學生如果掌握了專業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2019-09-19   玩科學

近日,一部由前戰地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周軼君導演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大火。周軼君走訪五個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國家,通過去了解各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來引發更多的關於教育的思考。

花錢上小學、中學、大學,去學知識、掌握某項技能,這似乎被我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我們從紀錄片中看到,在芬蘭,孩子們的學涯中從不會被要求學會什麼「技能」,他們課堂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森林,他們可以學自己的想學的,而不是老師想教的,更不是家長希望他們學會的。

無獨有偶,對於芬蘭這种放養式教育,耶魯大學校長曾公開表示過差不多的觀點:「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對此,哈佛大學校長也表示舉雙手支持……那麼,去這些世界一流名校,能學到什麼呢?到底什麼才是比知識、技能更有用的東西?

耶魯: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傳授知識

查理德認為,耶魯大學的任務,並不是對授予學生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那些是學生們自己根據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有人就不禁想問:那學生在大學學什麼?

理察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給出了答案:「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

《他鄉的童年》:放養的力量

這就讓筆者不禁想到最近一部高分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部片子的導演周軼君,很多人可能通過《鏘鏘三人行》、《圓桌派》對她有了認識。她長得眉清目秀的,給人感覺特別知性。誰也想不到的是,這個70後上海姑娘,她曾是新華社唯一常駐加沙、親歷了加沙戰爭的戰地記者,還擔任過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她想通過這部紀錄片,了解全世界的教育到底怎麼回事,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放養的力量」。

芬蘭是她這次紀錄片採訪的國家之一,芬蘭多次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儘管這個幸福的國度僅有500萬人口,但它擁有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儲備。

芬蘭的教育,是放養型的。在芬蘭的學校里,你幾乎看不到競爭的影子,從小學到初中都不設考試,沒有校服,iPad是學生們的學習工具,餓了可以隨時吃零食,課間休息的時候學生可以用任何姿態放鬆,只要自己舒服……

芬蘭的教育體系,以結合了數學、藝術、生物及芬蘭語言學等學科知識的「現象學」課程,同時保留了幾門常規課。除了在學校上課,芬蘭學生們的課堂還可以去到戶外,如森林。和中國孩子去森林後需要些遊記之類的作業不同,芬蘭孩子們的作業通常充滿隨意性,「為你見到的植物像個名字吧」這樣的。

芬蘭的「不競爭」教育,體現在各個方面。整個教育系統從孩子到教師,都不必競爭,如此一來,所有人的重心都只需要放到「認真學」和「認真教」上。芬蘭學生從小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即便之後真的有孩子學習理想,他們也不會覺得恐慌。因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的觀念早已根植於心中。

龍應台:講一百次寫作,不如去市場弄髒自己的褲腳

對於教育的看法,台灣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被認為是未來教育典範的華德福教育,在幼兒早期教育中,並不提倡學術的培養。他們更注重讓兒童通過各種活動進行手、心、腦整體參與的學習,也就是「做中學」。走進華德福學校,你可能會看到有的孩子在種花,有的孩子在畫畫,還有的在做飯……

這就是華德福教育提倡的順應兒童的內在秩序,開發他的潛在能力,以實際行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能夠更多的思考。

哈佛女校長: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寬容,更坦蕩

對於實踐的重要性,哈佛大學也非常人肯,哈佛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講到:「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隔壁家的李銘,17歲,英語賊溜,在國外一所高中就讀。和他聊起國外的生活,他說:第一年的學習時光,其實並不開心。因為到了那邊後,李銘發現,不管你語言多流暢,成績有多好,都不是最重要的。老師上課也好,同學之間交流也好,很多時候內容都並不在書本里。這就讓李銘有些心慌,「就是自己見識太少,對這個新的國家不熟悉。有種周圍的人他們什麼都知道,各方面的話題都能聊一聊,而我除了學習找不出話題,也接不住別人的話茬,就感覺自己和他們格格不入。」

後來李銘一有空就往博物館和圖書館跑,通過書籍和文物去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努力融入新的生活。現在的李銘,已經褪去了當初的不安和沮喪,可以很和諧的老師、同學打成一片,但同時,他比誰都更明白:有見識是多麼重要。

只在書本上看見鮮花,永遠也感受不到它的芬芳;只在課堂里學習奔跑,永遠也離不開原地。我們需要時刻牢記:實踐和探索應當是孩子們教育中的一堂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