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景區,因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炮而紅,千年不衰

2019-08-20   91歲環遊世界

楓橋景區是蘇州最有名的風景名勝區,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炮而紅,千年不衰。如果沒有那個叫張繼的失意落榜生,如果沒有那個月落烏啼的夜晚,如果沒有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敲打,恐怕也不會有《楓橋夜泊》。

寒山寺景區與楓橋景區被人為的分割成二處收費景點,先游寒山寺,再游楓橋景區,二處景區都是圍繞著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做文章,整個楓橋景區地處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島內,沿河道修建了許多仿古小建築,景區北端還有一條仿明古街。

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 規模較大、歷史遺蹟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楓橋景區雖然與寒山寺連在一起,但是屬於不同的景區,兩者之間有古橋連接。楓橋在歷史上地位頗高,這裡是舊時漕運的中轉站,來自江西、浙江、湖廣等地的錢糧在這裡交割,是中央王朝稅收的主要來源。漕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制度,甚至占到國庫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楓橋景區位於京杭大運河內,有一座古關,有一座漕運館,有一個碼頭,時不時會有大輪船經過,讓人想起余秋雨的《夜航船》。

一邊沿著京杭古運河為岸,另一邊背靠寒山寺為鄰,形成了一個迷你的小島。小島上栽有綠楓紅楓搭配上了「楓」字,並立有仿製的唐燈、和仿古構造的明清街坊、江楓草堂、吳門古韻戲台、漕運展示館、以及依據史料所載的古渡口古橋樑等方位完全復原出了驚鴻渡、聽鍾橋與漁隱村等舊貌建築與舊址石碑。漫步在景區的小島邊,一邊是貨船駛過時的氣笛聲,另一側則是從寒山寺傳來的撞鐘聲!

景色因為人賦予其感情而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濃濃的一筆,為後人所記住和仰望。漁火已不在,江,楓二橋依然對望,寒山寺的鐘聲塔影下,不變的還有那古老的運河水緩緩地訴說著時代變遷。

如今蘇州老城大街小巷裡飄出的評彈唱詞都是,「月落烏啼霜滿天」。這首詩不僅使楓橋古蹟和寒山古剎名揚天下,也令張繼在人生挫折之際以一首詩名流傳千古。

千百年以後,人人都知道落榜的張繼,而與他同科的狀元卻湮沒於歷史的塵跡之中。失敗是痛苦的、難熬的,但往往也伴隨著新的可能與生機。或許遊人最好的選擇,就是站在鐵鈴關下的楓橋旁,遠望寒山寺,去追尋和感悟張繼筆下的那份失落,以及那場不朽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