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陶塔
1941年,馬步芳部下馬長青來到莫高窟,盜掘宕泉河東岸的佛塔,其中在一座佛塔內發現一件陶塔、一方碑文,對於軍閥而言,這不是金銀財寶,未受重視,而後流落在外,陶塔原藏武威民眾教育館,今藏甘肅省博物館,《天禧塔記》碑下落不明。甘肅文史專家張維在1943年出版的《隴右金石錄》中未有記錄,數年後(約在1948或1949年)再版時增加一卷夏鼐做的《隴右金石錄補》,記錄了這兩件文物並有錄文。
甘肅省博物館藏的陶塔頂部墨書:「天禧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眾社等二十六人重發誓願,於此地上建塔子一所,不得別人妄生攪擾,若有此之徒,願生生莫逢好事者。」《隴右金石錄補》有錄文,並記錄:「天禧陶器。在武威民教館,今存。」敦煌研究院藏《隴右金石錄》第二版有讀者在此行後面用紅筆記錄:「敦煌出土,馬長青掘去。」張維在錄文後註:「《夏鼐筆記》。按:此陶器上墨書十一行,共五十字,今在武威民眾教育館。其出土地或謂在張掖黑水城故址,或謂在敦煌,未能確定。」
另一件出土碑文《天禧塔記》則記錄永安寺、龍興寺、金光明寺、報恩寺、靈圖寺、三界寺、大乘寺、蓮台寺、聖光寺等9寺26人名(實際25人名,疑張維錄文漏一寺名),還記有造塔塑匠王安德、李存遂之名。《隴右金石錄補》在錄文後註:「《敦煌新志稿》。此《塔記》共三百三十字,高一尺有餘,民國三十年冬在千佛洞掘得,旋即為人攜去。」
天禧塔文物有銘文並有具體年代,是研究敦煌晚期佛教的重要實物資料。
天禧塔記
維大宋天禧叄年歲次已未三月二十七日,輒有結義社邑:蓋緣真如覺體,非少性而能規,善逝全軀,豈凡庸而得睹?所以刻檀起信,盡標宗義,猶證果而獲因,尚超凡而入聖,當本我世紀八萬四千之寶塔。厥有社人足二十六數之釋子,具名以後,一一參羅。
社官永安寺法律興受、社老龍興寺法律定慧、錄事金光明寺法律福榮、報恩寺釋門僧正賜紫紹真、團頭龍興寺法律戒榮、團頭金光明寺法律福祥、靈圖寺法律弘、法律三界寺法海、法律大乘寺福惠、靈圖寺法律知都司判官弘辯、三界寺法律知福田判官善惠、金光明寺法律福興、同寺法律福通、同寺法律福藏、三界寺法律法盈、蓮台寺法律善集、靈圖寺法律惠藏、大乘寺法律惠明、永安寺法律戒辯、聖光寺法律法興、大乘寺法律法顯、龍興寺法律福惠、報恩寺法律紹聰、蓮台寺法律善貴、同寺法律紹明。已上社眾,並是釋門貴子,梵苑良材,各各懷克之心,速速負柔和之意,加以傾誠三寶,注想五乘。於家行謙敬之心,在眾有恭和之志,遂乃齊心合意,上教下隨,選此良田,共成塔一所者,故記之爾。
造塔塑匠王安德、李存遂。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_Cs-HMBd8y1i3sJiM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