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個飯桶!」「光拿工資不幹活兒!」「真是個廢物!」
你是否聽過上述這些話?如果你在工作中聽到過這種帶有侮辱性質的話,一定不能忍氣吞聲。目前在日本,這些「惡語」都被定義為「職場霸凌」,有關部門會對施暴者處罰,雖然日本文化講究服從,但對「職場霸凌」卻不容忍。
近日,一位中年日本男子就對他工作了20年的公司提出了霸凌訴訟(Power Harassment,也稱職場騷擾),並在一審判決中獲勝。
該男子身為公司元老級業務主管,為公司的發展壯大立下汗馬功勞,有近半數客戶都是他挖來的,所以年薪曾高達1000萬日元(65萬人民幣),不過當公司業務穩定之後,他成了老闆眼中拿高薪的「廢物」,一時找不到理由開除,只能想盡辦法逼他自己走人。
男子先是被評定為「工作不稱職,且與薪資不符」,被調到不熟悉的部門,幾年後從部門負責人被降職為課長,隔年再被轉調外勤,主要任務是挖掘新客戶,公司特意給他設下了限制條件:沒有車補和油補。
在日本開車很貴,為了省錢,男子只好騎自行車去工作。儘管已步入中年,但他依然努力工作,一年半內簽下十幾張大單。業績表現不俗,但他反而又被降職為組長。降職還沒完,他的工作量還增加了一倍,就連上廁所也要向主管報告,在公司內的行動也被監控重點「盯防」。
由於他跑業務時太努力,患上了關節炎導致右手與右膝疼痛,打報告請求調入內勤,但得到的答覆竟是:左手不是可以工作?現在,這名男子成了保潔員,每天打掃公司的廁所,並負責整理辦公室。
從部門主管到保潔員,忍氣吞聲數年後,該男子憤而提起訴訟,狀告公司的「霸凌」行為。他在接受採訪時聲淚俱下:「真的很不甘心!我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盡心盡力的工作,為什麼被如此對待?」
此案例就是典型的職場霸凌,這個公司以工作需要或超越工作範圍的藉口,讓受害者受辱,並受到不公平待遇。其實,職場霸凌並非僅僅上對下,大對小,一些人就算在公司中職位不高,也可能在經驗、知識上具有優勢,並以此霸凌別人。換句話說,只要身處職場,霸凌無處不在,不論是誰都有成為加害人或受害者。
日本有關部門在2016年的調查中發現,有超過5成的企業表示,公司有預防以及解決職場霸凌的規則制度。然而,關於職場霸凌的事件卻層出不窮。根據一項報告分析,職場霸凌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身體攻擊、精神攻擊、人際關係孤立、過度的工作、過少的工作,以及侵犯個人隱私。
據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日前已經表決通過,將立法規定企業必須設立職場霸凌預防機制,到2021年,官方還會出台具體的職場霸凌判斷標準。
從最近一些相關案件中,關於職場霸凌的範圍和判斷標準已經浮出水面,除了「辦公室毆打」等一目了然的犯罪行為,諸如「專門被電風扇對著吹」「總被大聲訓斥」等例子,也被認定是不合法的霸凌行為。另外,一些不顯眼的隱性行為,如「罰抄職業守則」「調動到與個人領域不相關的職位」等,同樣被認定為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一個無處不在的醜惡現象。過去人們為了飯碗,或許還會忍氣吞聲,但隨著日本相關法律的出台,或許會帶動其他國家的反職場霸凌活動,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你遭遇過職場霸凌嗎,你遇到過什麼霸凌行為?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點贊、關注、轉發,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