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溫江壽安的陳家桅杆實在沒那麼容易。
在國色天鄉換乘W24路,地圖說在六扇橋站下車比較合適。下車,我經過幾條水泥路的鄉村小路,穿越大片苗圃基地後,地圖上的點位指向一片貼瓷磚的民居,顯然,標註錯誤。
沿著民居旁的一條陰森泥土小路,滑翔機在頭上唔唔唔地飛,經過一座土地廟、兩間石棉瓦房和一間茶鋪,我這才回到陳家桅杆門口的大路。它在地圖上應為停車場的旁邊。
陳家桅杆也叫陳家大院,這座被奉為「川西第一宗祠」的宅院,隱秘,低調。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又在清同治三年擴建,陳家桅杆距今已經有150多年歷史,201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現在少有的能夠一窺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精品。
僅僅是進大門左手邊的大花廳,主人日常會客的地方就讓人相當震驚。照壁的紋飾、牌坊的精巧暫且不表,院中一座巨大的假山盆景,細看上面還有亭台樓閣。
這座置於院中水池之中的假山,仿照青城山的盛景建造而成。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青城山的沙盤。
一百多年前的大戶人家在溫江是這樣的雅致,我覺得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看花了眼。
整個陳家桅杆清幽,遊人不多,適合慢慢看。
十塊錢的門票,不貴。遠遠地就能看見兩根石制的雙斗柱子安放在宅院前兩側。形似桅杆,這也是為什麼坊間都叫它為陳家桅杆的緣故。
石制桅杆的原件早已損毀,現在所見雖為仿製,還是能夠感受到這座宅院曾經相當闊氣,是整個家族的臉面。
整個桅杆建築在川西都是少見的,有說是因為陳家翰林出生的緣故,桅杆是大院的標配;也有說這是四川本土建築的特色。
這的確是一個超級大戶人家,主人是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前院正中高掛一塊「皇恩祖德」的牌匾,宅內還有一塊聖旨碑,都清楚地提醒著陳家是多麼深得皇帝寵信。
同治四年,皇帝護送其父咸豐帝靈柩到定陵安葬,路遇捻軍。陳登俊奮力救駕。皇帝回宮後,下令嘉獎:追封其祖父及其父為「武德騎尉」,追封其祖母及母親為「宜人」。
有如此功勞和地位,陳家的宅子自然是講究中的講究,是居住的空間,也是宗祠,有祭祀的功能。你一定想不到,祠堂的地方,天井之下還有一座石橋,而橋的名字叫奈何橋。
整個院子一共包括桅杆、翠柏山房、忠孝祠、聖旨碑、中堂、後寢、寢廟、照壁、大花廳等建築。
無論是宅子的大龍門、左右兩側的照壁,還是進入宅院之間的花廳或者祠堂,都讓人豁然開朗。
看似緊湊,但每每穿過一扇門,經過一條小徑,又有新的一處別有滋味的景象,想要感嘆兩句,原來是這樣布局的。別用洞天一詞應該也是為這座宅子準備的。
如果只是看表面,密集的照壁、牌坊和屋脊上的裝飾神獸,每一樣都深得我心。花紋繁複,但又不顯得冗雜,和諧統一於一體,處處都是大講究。
不管是石刻、木刻,還是泥塑、磚雕、石雕的圖案,僅僅是動物類,就有蝙蝠、鹿、鶴、龜、獅、虎、象等等超過20種。
再算上其他大吉大利的植物、器物,以及瑞獸和神仙人物,啊,怎麼可以全都集中在一座宅子裡?玄妙無比。
我拍了一小部分細節,隨意感受一下,我真的超級愛那個呆萌的魚頭。有些圖案、門道專家學者現在都還不能破解。
至少成都平原晚清的建築中,我還沒有看到另一座比這個更講究的。就連宅子中間牆壁上的對聯和房間的名稱都那麼好看,斑駁有味道。
傳統中式院子中必栽的桂花和石榴在陳家桅杆也是不少。我去的時候,院子後面熟透了的石榴落在地上,無人問津,也讓人超級喜歡,隱隱有種物哀的美感。
這樣的陳家桅杆,我可以去一百遍看一千遍都不膩。又是一個想擁有年卡的地方。
陳家桅杆其他隱藏的講究,在這裡我又要隆重推薦季富政寫的《巴蜀城鎮與民居續集》,裡面專門為陳家桅杆寫了一篇,是我現在目之所及對這個地方研究最深入的文章。(網上也可以單獨找到這篇,名字就叫《陳家桅杆研究》。)
在沒有導遊的情況下結合起來看,相當有必要。比如他裡面說到,川西民居普遍都是坐北朝南,方位好,風水好。為什麼陳家桅杆偏偏要坐西朝東,這個朝向非常不吉利。
原因可能就在於忠和孝。東方正好是皇帝所在地方,也是陳姓家族老家重慶璧山縣的方位,表示自家一心向著皇帝,沒有忘記祖先。
從方位上來提現不忘本,再也沒有比這個更能顯示自家的忠孝兩全。「事實上任何風水方位之說均敵不過皇權、家族的威力至上說。」我同意季富政的這個觀點。
當然,在這麼一個面面講究的院子裡面,怎麼樣還能兼顧坐北朝南的傳統宅制?
陳家桅杆橫向的南北軸線上布局家祠、大花廳照壁、花園假山,肯定是為了照顧這個規矩,不是沒有章法的。中國人做事都喜歡找一個好的、圓滿的說法。
還有很多內在的道理,我就不展開了。
為什麼我想要到這座宅子去看看?全因為他的名字,以及那兩根少見的桅杆。以前在郫縣犀浦,也有一個陳家桅杆。
我曾經住在那附近,在我的印象中,犀浦的陳家桅杆只是以地名而存在。「你們住在哪兒?」「陳家桅杆。」這麼回答,大致的方位別人就清楚了。
但要問犀浦的陳家桅杆到底在哪裡,很難說清,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桅杆,都是聽老輩子些這麼喊,流傳下來的。
在中國營造學社劉致平先生的考察記載中,也只是簡單地提了兩句郫縣犀浦的陳家桅杆。但那應該也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可惜早就腐朽破敗,煙消雲散,一同消失的還有附近的苟公館(音)。
從溫江的陳家桅杆,大概類推出郫縣陳家桅杆的感覺,這是我的私心。
如果你國慶自駕去青城山或者都江堰,不妨在成青快速路壽安的入口附近剎一腳。陳家桅杆就在那附近。
至於要在附近找點什麼吃的,壽安場鎮在不遠處,郊外場鎮上有館子,味道普遍可以信任。
由於幾乎是在郫都區、都江堰和溫江的交界處,到附近的農科村或者溫江綠道上找個農家樂隨便耍半天,也是很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