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編
來源: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這個話題非常大眾化,幾乎所有的故鄉,都有那麼一條屬於自己的小河。不同的是,我的老家離河真得是太近了——在沒有搬家到現在的村莊之前,我的老家的東牆山是依在河堤上築起來的,高一米半左右、寬十幾米的河堤下,是從南到北一條幹凈平整的砂質河岸。我們小的時候,周邊田地還沒有開發稻田,老家(最初是南溝村,五六戶人家)北面一里地左右的樹行子村(現在的老家)僅有一條東西向的石橋,修水閘、引淡水,應該是80年代中期的時候了。
所以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期,我們的小學生涯是在小河的陪伴下度過的,因為我們的學校——安家海小學,距離我們南溝村僅有2里地的路程。那時不像現在,好多小學、初中學校都逐漸兼并了,需要父母開車去送;那時各家的孩子們也多,一到上學都是結伴同去,雖然我們這個幾戶人家的村子裡只有兄長、春生、春東等三五個人,但來自村北樹行子村的可有一大堆:小五、小六、會來、連珠、保民……所以,往往是成群結隊的。
夏天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的洗著澡、下著排溝、摸著雨、打著水仗。單說冬天上學,記憶最深的就是撐冰車和燎荒了。
幾乎每戶人家,都由父親親手製作一個冰車:一塊厚厚的木板,在一面上的兩側並行釘好一根木棍,在木棍上再各固定上一根鋥亮的鋼條,這樣一個簡陋的冰車就做好了;再找來兩根合手的木棍,在一端各固定好兩根鋼條,作為冰撐。上學時,十來號子大小孩子頭,人手一個冰車,將之同時放在凍結底的冰面上,一聲號令,大家左右雙手,持著冰撐,交錯用力,飛速馳向不遠處的學校。當然,也是經常鬧笑話的。比如趕上誰家冰車作得不牢,半路上冰車突然撒了架子,坐冰車的倒霉蛋不是摔下來在冰面上出溜老遠,就是被周圍夥伴們疾馳的冰車連番衝撞,狼狽不堪。這還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遇上冰窟窿。那時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冬天裡就有不少人到河面上破冰淘魚,就是隔了一夜,冰窟也未凍嚴,趕巧誰的冰車從冰窟窿上過,肯定鬧個人仰馬翻,我就記得有一位小夥伴翻車後掉到冰窟窿裡面的,不過那個年頭的天也真是冷得出奇,河底很少有水流動,倒也無大礙,鬧得虛驚一場。
到了放學時分,還是乘冰車回家,我們這幫孩子們童心未泯,常常跑到河對岸,玩洋火槍的遊戲,有那麼一兩個調皮搗蛋慣了的,就會用火柴把岸邊的荒草點燃,一時,紅紅的火苗從北往南竄了開去,甚是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