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錯誤行為總不改,是你方法有問題

2019-07-29     只爭朝夕愛生活

1


最近,朋友U非常苦惱:

兒子總是喜歡打別的小朋友,幼兒園老師已經跟她反應過很多次了。

U嘗試過苦口婆心地跟兒子溝通,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兒子答應得好好的,可是一轉身,接著打;她甚至嘗試過打兒子,讓他知道被打是會痛的,可是也沒有什麼效果。

後來有一次,她帶兒子在小區花園玩,有個小朋友來搶她兒子的球,她在旁邊聽到兒子大聲說:「你不可以搶我的球,但是你可以跟我一起玩。」

另外一個小孩居然乖乖聽話了,兩個人一起愉快地玩起球來,U就大聲地表揚兒子說:「兒子,你剛才用語言表達了你的想法,而沒有動手去打人,你做得很對!媽媽給你點個贊!」兒子很高興。

從那以後,只要兒子做對了,U 就狠狠地表揚兒子,兒子打人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抖音上比較火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孩子做錯了以後,如果你斥責他,他還會再犯,而且他甚至不知所措。那麼他錯的時候,你不理他,只要做對了,你就表揚他。他以後正確的行為會越來越多。」

很多時候,孩子不停地犯同一個錯誤,並不是不知道這是錯的,但是他也僅僅知道這是錯的而已,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沒有人教過他,所以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個錯誤。

我們往往會沉浸在對孩子錯誤行為的憤怒中,而忘記了最應該做的不是生氣,而是教會孩子正確的做法。

當孩子會正確處理之後,我們再誇張地表揚孩子這樣做是對的,而且一定要具體的表揚,比如」剛才你跟弟弟說了『你不要搶我的玩具,我玩好了再給你玩。』直接表達出你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動手打弟弟,這樣是非常棒的處理方式。」那孩子得到表揚就會很開心,就更容易記住怎樣處理才是正確的方式了。

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最好時機,不是他做錯的時候,而是他做對的時候。



2


有個有趣的實驗,請大家配合我一起做。

首先請閉上你的雙眼,放空你的思想。

你不要去想檸檬是黃色的,不要去想檸檬是橢圓型的,不要去想檸檬是酸酸的……

請問你現在腦子裡想到的是什麼?

你腦子裡呈現的是一顆黃色的、橢圓型的、酸酸的檸檬!

我讓大家不要去想檸檬,可腦子偏偏成像了一個檸檬。

用否定詞講話,人們往往會忽略掉否定詞,反而更注意後面的詞語。

  孩子端起水杯,你說:「小心,不要灑了!」

孩子走得好好地,你說:「小心,不要摔倒了!」

結果,水就真的灑了,孩子真的摔倒了。

這都是負面強化的結果。

你最好什麼都別說,實在想說就正面說。

「杯子端得穩一點。」

「走路慢一點。」

作為父母,我們習慣用命令的口氣,讓孩子不要碰這個,不要玩那個,不要去那裡,不要吃那個……不停地用否定詞說話,會讓孩子很茫然,換一個能表達意思的正面詞彙,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同時給出了解決方案,一舉兩得。

比如,下雨天,路上有積水,作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踩水窪,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沒少干過這樣的事情。

但是如果父母只是簡單地說:「不要去踩,會把鞋弄濕的!」於是你越說不要踩,孩子越要去踩。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錯的是你表達的內容。

因為他接收到的關鍵詞是——踩。如果這個時候,你說:「前面有一攤水,我們繞著走過去。」他就知道了,原來,我除了「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面對水窪的方式——繞!他就會乖乖繞過去了。

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學習《小豬佩奇》里豬爸爸豬媽媽讓佩奇和喬治跳泥坑的做法:給孩子穿好雨靴,戴好雨衣,讓他盡情地去跳吧,去踩吧,去玩吧!這樣既可以滿足他們對踩水窪的渴望,又不會弄濕鞋子讓父母操心。

而且如果父母在允許孩子踩水窪的情況下,孩子的心情是很開心的,這個時候,你再跟孩子說:「以後要踩水窪可以,但是要記得穿好裝備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


有一次,我和一群大人陪著一群小朋友在兒童樂園玩。

這時,小男孩X毫無徵兆地踢了旁邊的小女孩L兩腳,旁邊的大人們看到了馬上呵斥X不能踢。

結果被踢的L還沒哭呢,踢人的X先哭了起來。

X的奶奶恨鐵不成鋼地說:「哭!哭!就知道哭!別哭了!這麼多人看著,你不嫌丟人啊?」

旁邊的大人們也附和著:「不要哭了!小妹妹都沒哭,你做哥哥的怎麼能哭呢?」

誰知,X還越哭越凶了。

這時,L的媽媽,在確認L並沒有什麼大礙的情況下,抱著L來到X身邊說:「小哥哥現在很難過。大家都在說我,我想跟小妹妹玩,只是沒有把握好力度,你們都覺得我是在踢妹妹。我很傷心!我哭出來會好受點。」

這時,小男孩的哭聲明顯小了點,用雙手捂著的眼睛也睜開了一下。

可能X的奶奶覺得難為情,在一旁又發話了:「你快別哭了!被你踢的小妹妹還沒哭呢!你每次都這樣哭,你是男子漢,不能哭的!」

X奶奶還跟L媽媽說:「別理他,他就是從小都愛哭,動不動就哭,怎麼勸都沒用的。」

原先已經快被安撫好的X哭聲又大起來了。

L的媽媽示意X奶奶先別說話,然後她接著說:「我好委屈,我雖然是男孩,但是我也是小孩子,我怎麼就不能哭呢?我也有權利哭的。我就要哭,哭完了,我再跟妹妹道歉!」

X的情緒慢慢穩定了下來,終於停止哭泣了。

這時L的媽媽溫柔地對X說:「你哭完了,舒服了對嗎?但是你剛才確實踢到妹妹了,你現在可以給妹妹道個歉嗎?」

X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L聽到後開心地笑了:「沒關係,我們一起玩吧!」

然後兩個人又一起快快樂樂地玩耍了。

一場鬧劇,被L的媽媽處理成皆大歡喜的樣子,我都忍不住給她鼓掌了。

她首先通過自己的話幫X把哭的內心感受說了出來。她在幫助孩子面對他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哪怕是負面的情緒,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的情緒永遠是正面的,誰還沒個喜怒哀樂?

L的媽媽高明就高明在,她安撫好X的情緒後,該道歉的還是要道歉,因為X之前的行為是不對的,他要為剛才的行為負責。

她傳達的意思是——你所有的感受都應該被接納,但是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我們需要用語言去教會孩子很多事情,請讓你的語言充滿愛意,而不是敵意。

所謂育兒,不單要知可為,更要知不可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OIgQmwB8g2yegNDj6_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