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的風鈴
作者:流風回雪 誦讀:流風回雪
經常走過古老的寺廟,總能看見莊嚴的寶塔上有玲瓏的塔鈴在風中搖曳,並發出悅耳的響聲,那聲音很奇妙,遠而寂,脆而空,禪意綿延,令人充滿嚮往。
這世上誰也沒有見過風,誰也不知道風長什麼樣,但風鈴讓你知道了風的模樣。
鈴淺淺的動,那是和淑的風來了。
鈴沉沉的動,那是憂傷的風來了。
鈴悠悠的動,那是閒散的風來了。
鈴浩浩的動,那是帶著使命的風來了。
也許有人會笑我,風哪裡來什麼使命呢?
真的,風是有使命的,它的使命是守護四季的輪迴和萬物的更新,而塔檐下的小小風鈴不僅有使命更有高遠的寓意。
北魏時,寺廟殿、閣、塔等檐角都要懸掛風鈴,目的為了保護建築上精美的壁畫不被鳥雀築巢破壞,漸漸地,當自然的風與小小的塔鈴相叩,讓人感覺猶如佛的教誨撞擊心靈,繼爾驚覺,歡喜,生無限聖潔之感,原來風送的不是鈴聲,而是令人心向良善的菩提種子。寶鐸和鳴,華嚴妙音,聞及十里。
有佛偈:「渾身似口掛虛空, 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 叮叮咚咚叮叮咚。」這裡的「叮叮咚咚」既明指風鈴的空音,又暗指人生無常、無我之空境,滾滾紅塵中,風鈴的澹澹妙音是否讓你感到了寧靜安謐?
「旭日初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風鈴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渺遠的禪意划過天際,風鈴的空渺之聲是來自西方世界的佛音。
傳說最早的風鈴,由碎玉穿成,懸碎玉於竹林中,微風襲來發叮璫之聲,即有了「風吹玉振」一詞。
一直很難理解,古人把小小的風鈴叫做鐵馬,也許認為它雖小,也有著金戈鐵馬的風神吧。
「溪旁落花涓涓流,風寒夜雨入江中。拂風掠過更無痕,悅耳風鈴流心中」,風鈴不僅禪意綿延,更有詩意繾綣。
夕陽中的古塔,莊重肅穆,金色的塔剎在暮色中散發著直射心靈的力量,塔檐四周隨風輕吟的風鈴有一種讓人無以名狀的感動……
【作者、朗誦簡介】
流風回雪:家在姑蘇住,從來未枕河。可能因為未枕河,所以並不具備南方女子的秀美柔婉,愛好文字,喜歡挑刺。然,不如意者只二三,可歌頌者有八九。
來源:微信公眾號四季誦讀(songdu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