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東北鄉下生活幾天,我的見聞和思考(1)

2019-10-13     娜姐的光影筆記

文/李娜

相親故事寫累了,今天寫點輕鬆的日常。

1,

這次回老家是臨時起意。

上個月我們在大慶公公婆婆家,有一天中午吃好飯,我回房間寫稿子,聽見公公跟呂同學說,「快放假了沒什麼事,回老家待幾天唄?你們都四年沒回去了。」

呂同學的老家在遼寧桓仁縣黑溝鄉,公公18歲的時候當兵離開了家鄉,幾年後轉業去了大慶油田,在油田工作了一輩子,明年退休。呂同學是在大慶出生長大的,但是因為親戚們都在遼寧,他經常回去,對於老家有一種無法割捨的親情。

四年前的夏天,我們還沒結婚的時候,他就帶我回去過一次。下了高速又繞著山路開了很久,直到深山裡的一個小鎮,藍色路牌上寫著「黑溝鄉」,記得我當時開玩笑問他,「黑溝,這是什麼鬼地方?好詭異的名字啊。」

「因為周圍都是山嘛,」呂同學耐心地跟我解釋,「這些村子坐落在山溝里,所以就叫什麼什麼溝。大爺家在黑溝,二姑家在車道溝,大姑家更遠一點,叫狍鹿溝。」

「這樣啊,我以為會叫呂村什麼的,哈哈哈哈」。我11歲之前在姥爺家生活,那一個村子的人都姓魏,所以叫西魏村。我自認為很有鄉村生活的經驗,沒有想到東北山區的鄉村和我們安徽平原地區的命名規則完全不同。

對於鄉村,我的感情很複雜,是又懷念又恐懼的。

我懷念山間的清風和田野的一望無際,草木的氣味,泥土的芬芳,四季的輪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最治癒,它讓人遠離都市的鋼筋水泥和焦慮,心靈會變得很寧靜。

我也恐懼。宗族社會是另一套價值體系和世俗規則,充滿人情的溫度也模糊了彼此的邊界,讓人有被窺探和侵蝕感。鄉村生活是沒有隱私沒有秘密的,女性在那裡更是沒有什麼地位,它的粗陋和冷漠叫人一言難盡。

公公提議回老家,呂同學沒有立即答應,推開我房間的門看我在寫稿子,又悄悄關上門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他又推門進來,發現我躺床上休息呢,就小聲跟我商量,我有點擔心耽誤工作,但是轉念一想,回來陪父母不就是為了讓他們高興的嗎?何況公公婆婆每天給我們做那麼多好吃的,我不想掃他們的興,就一口答應下來。

2,

出發那天是10月1號,一大早5點多我們就起床了,把前一天晚上收拾好的行李往車裡搬。

我沒睡醒,迷迷糊糊跟著搬行李,公公最興奮,開心地一趟趟把地上大包小包的水果零食點心往車裡拎,他高興的時候就很喜歡懟婆婆,「你給我閉嘴」「你放下吧,你什麼都不懂」。

我婆婆杜女士,是個很聰明的女子,她就笑笑不說話。我公公有時候很像個小孩子,連我都忍不住跟他開玩笑,「爸,看你平時嗓門那麼大,好像很強勢的樣子,其實還是什麼都聽我媽的。」呂同學也跟著應和,「是啊,你看你想買個魚缸,我媽不同意,你都不敢買。」公公的大嗓門瞬間微弱了下去,「你媽不同意咱就不買唄,那有啥的。」

清晨的大慶路上人車稀少,但是路邊紅彤彤的國旗迎風飄揚著,依然讓人感受到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我們一家人哼著歌快樂地出發了,一路上公公婆婆坐在后座,就像兩個小孩子一樣常常拌嘴,「你說的不對,閉嘴」,「拉倒吧,才不是那樣式兒的」,等他們不吵了,就不停地問我和呂同學吃不吃橘子,吃不吃香蕉,喝不喝咖啡,困不困,累不累?

中午在服務區吃泡麵,我看婆婆手裡拎著兩個大袋子,問她是什麼?她把袋子放在地上打開,拿出來一袋香腸,一大袋煮好的茶葉蛋,一大袋蘋果橘子和栗子,問我吃不吃?我剝了一個茶葉蛋丟進泡麵里,蹲在地上吸溜著吃完了,又看見公公拎著兩個塑料袋回來,原來他跑去超市買了一大袋咖啡一大袋罐紅牛,「開車犯困,給你們買的。」

我婆婆平時很節省,但公公是個大手筆,他買東西的分量常常是驚人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明明沒那麼愛吃海鮮,公公總以為我和呂同學喜歡吃海鮮,每次回去他都要去海鮮市場買螃蟹,蝦,生蚝,蟶子,每一樣煮好了都是一大盆,一聲令下「吃,鍋里還有!」

那天我和呂同學吃好泡麵,發現公公婆婆已經不見了。原來他們迫不及待地跑去車子那邊等我們,回鄉心切啊!來不及休息,我們又上路了。老家的電話不停打過來,「到哪裡了?現在開始下粉條嗎?」

「別別別,還有200多公里呢」,公公掛了電話跟我們報告說,「你老姑在家燉雞呢」。

親戚們自家養的雞,用玉米喂大的,超好吃。我又想起上次回老家的情形,那天在大爺家吃飯,公公跑到院子裡抓了一隻雞,用燒炕的柴火鍋燉得很爛,湯都燒乾了,有一點點糊,大家都不吃,只有我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好像全家人都觀察到我喜歡吃雞,那次臨走的時候,他們又抓了一隻活的雞,用繩子把腳捆住了,丟進我們車的後備箱,讓我帶回去燉了吃。很可惜,那隻雞在半路上就悶死了,現在想來依然覺得好抱歉。

電話每隔半個小時就會打過來,「到哪裡了啊?」我和呂同學看著導航上的路程彙報。「到西古城子下高速」,公公在後面指揮著,「別開過了啊。」

下午四點鐘左右,我終於看到「西古城子」的路牌了,果然在這裡下了高速,但是眼前仍然是山,蜿蜒迂迴的山路,好像永遠也沒有盡頭似的。翠綠的山林,籠罩著傍晚的霞光,看起來那麼遙遠不真實,偶爾見到山溝里一小片的平地,坐落著炊煙裊裊的人家,房子很矮,大都是紅色的房頂。

我跟呂同學感慨,「這裡的人,真的生活在深山裡啊。」

他若無其事地說,「是啊,我小時候這裡的交通很不發達,沒有隧道,從大慶回來要一天一夜呢,先坐火車到長春,然後換另一輛火車到通化,再從通化坐大巴車。大巴車繞著盤山路要走一整天……那時候我每次回到老家,都要生一場病,緩個兩天才行。」

「我忽然理解了重男輕女這回事,」水瓶座的思維總是很跳躍的,還好呂同學已經習慣了,而且不管聊什麼他都饒有興致。

「為什麼呢?」他問我。

我繼續感慨,「你想想啊,在這樣的深山裡面,大家都要種地為生吧,生個女孩要嫁到別的村的,交通不發達的話可能好幾年才能見一面。如果家裡沒有男孩,就幹不了那麼多活,然後收入就會差,而且越來越被邊緣化。其實一切思想觀念都是經濟的產物。」

呂同學表示認同,「在農村確實是這樣啊。但是城市裡就不一樣了,男孩女孩都能上班賺錢,所以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都無所謂,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行了。」

我接著說,「是啊,但是農村不一樣,它是一個宗族社會。尤其這樣的山裡,逃都逃不出去的」,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眼前的美景我竟然想到了一部電影《盲山》,聊著聊著我有點傷感,「所以在這樣的環境里,想要過得好,還真的得遵守那些主流的倫理和價值觀。」

「所以矛盾是什麼呢?是這些年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讓多數人生活在城市裡,生活在商業文明和陌生人社會了,可是上一代人,上上代人,可能還在用傳統的價值觀來評判現在的年輕人。」

「是啊。其實每一種主流思想和觀念,都是符合它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只是再用農耕文明和宗族社會的那一套,來指導現在的生活,已經不適用了。」

聊著聊著,已經到了黑溝。這是我第二次來這個地方,不知為何竟有一種莫名的親切。

3,

「我們今天在老姑家吃晚飯」,呂同學一邊說著一邊停了車。

微風拂面,眼前是大片的玉米地,遠處是蒼茫山巒。

老姑家新建了房子,兒子鄧曉玉又考上了公務員,家裡洋溢著喜悅的氛圍,客廳里已經擺了一桌子的菜。

老姑的女兒小婷端了一盆水果讓我吃,又拿凳子讓我們坐,我笑笑說「我們已經坐一整天啦,你別忙活了。」大爺的女兒呂娜也在,她還是嘻嘻哈哈大嗓門,和四年前一樣,只是孩子們都長大長高了。

呂同學去接大娘,說「大娘不好意思過來」,我也沒有仔細問,只知道大爺去世之後,大娘就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讀小學四年級的外孫女程卉珊周末會過來陪陪她。

我又想起四年前見到大爺的樣子,那個時候他已經中風過幾次,依然勤勉地上山看人參,也固執地在喝酒。他當了很多年的村長,是個特別慷慨善良有責任感的人,為村裡做了不少好事,對兄弟姐妹們也都很好。我們上次回去,在大爺家住了好幾天,他特別高興,拉著我聊了好多。

有一天晚上我們在村頭路邊攤吃燒烤,聊著聊著不知道為什麼,大爺忽然感傷地對我和呂同學說,「等我死了,你們能記得給我上墳就行。」那天,我公公婆婆,大娘,還有大姑父也在,大家聊了一些生死的話題,人生的話題,氣氛有點沉重。

不久之後大爺就去世了。

我那麼期盼著過幾個月再見到他,他竟然沒能參加我的婚禮。

知道消息的那天,我和呂同學正在他當時租的房子裡看電影,「大爺去世了。」他接了一通電話之後急匆匆地跟我說,「我得回老家一趟。」

「哪個大爺?」我不敢相信。

「唉。就是上次你見到的大爺啊,我的親大爺」,他難過地痛哭,然後又跟我絮絮叨叨,說從小到大大爺對他有多麼多麼好。

我也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為什麼,為什麼人生這麼無常啊?

那天呂同學把大娘接到老姑家,看著她孤單地走過來的時候,我趕緊迎上去。喊了一聲大娘,就不知道該說什麼。

很快開飯了,呂娜和鄧曉玉陪我公公喝酒,大家熱熱鬧鬧七嘴八舌地聊著天,老姑不停讓我多吃菜,看我喜歡吃雞肉里的粉條,又去鍋里盛了一大盤。呂娜開玩笑跟我說,「你得給我寫寫,我的心靈陰影,都是因為我二叔」。她二叔就是呂同學的爸爸,我公公。

她的故事我知道,四年前回老家的時候,就有人悄悄跟我說,呂娜不是大娘親生的孩子,是我二姑家的孩子,二姑接連生了四個女兒,就把最小的呂娜送人了,為了再生一個兒子。我公公每次回去都喜歡逗她,「你長得像誰啊?」

「像我二姑唄」,呂娜大大咧咧地承認,然後再想辦法懟回去。

吃好飯我出去轉轉,老姑家門口曬了一排向日葵,很是壯觀。

大娘客氣地搬凳子給我坐,為了避免尷尬,我就找話題跟她聊天,得知她的大女兒呂霞去韓國打工了,在濟州島的一家餐廳里做事。我們又聊了聊她的外孫女程卉珊,功課好不好,平時淘不淘氣之類的。

大娘臨走的時候,熱情地邀請我和呂同學去她家住,「小屋已經收拾好了」,我不知道該怎麼拒絕,呂同學說,「我爸還有別的安排呢」,大娘就一個人回去了。

……

後面還有很多故事,一篇寫不完啦,未完待續哦~

...END

原創不易,點個「關注」哦~

作者:李娜,坐標北京,一個水瓶座文藝女青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IjuyW0BMH2_cNUgan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