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璐
討論親密關係,原生家庭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雜誌的徵稿里,很多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或者至今還在延續的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之間的衝突,有一篇來稿的標題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順父母》。
這裡面大多是由50後的父母與80後的子女產生的張力,上一代經歷上山下鄉,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激盪的環境里生長,下一代是獨生子女,隨著中國從封閉到開放中長大,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個性、崇尚自我。兩代人猶如火星撞地球,有來稿里寫道:
「他們要求你做的事情,自己往往做不到。你每天要讀書寫作業,他們忙著打麻將看電視。他們說一切都是為了你,然而你很快會知道這是多麼虛弱的謊言。為了自己的滿足感,為了並不健康的倫理觀念,他們付出很多,但是,那並不真的為了你。那些情感綁架卻真真切切留在你的身上,於是很多時候,發現真正的自我和渴望,也成了一件異常艱澀的事。」
這些事情可能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但你一定很熟悉。那些小時候的事,到底對親密關係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心理學上原生家庭跟親密關係最相關的是「依戀理論」。所謂「依戀」指的是人與人締結親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也由此定型。日本心理醫生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的書中甚至提出,依戀是人的第二基因,它不僅涉及到人際關係和感情生活,還會影響工作方式和人生態度。比如「無法與人保持適當距離,容易陷入情網」、「常常衝動爆發負面情感或者傷人言語」、「不易維持信任,工作和感情都很難穩定」、「對伴侶要求嚴格、控制欲驚人」、「喜歡黏膩的依賴關係」等都可能是原生家庭影響下形成的依戀形式。
依戀理論有特別多的實驗依據。朵拉陳說,原生家庭對於小朋友生理的影響是公認的,美國嬰兒的重症病房會有志願者過去抱他們,因為如果小嬰兒沒有接受成年人親密的擁抱,他會出現疾病,不發育,久而久之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功能。美國大多數做親密關係的諮詢師也都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分析童年經歷對核心價值觀的影響,用偏認知的療法來促進改變的發生。成年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美國的一篇論文里寫道:「最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朵拉陳告訴我,童年經歷的影響主要是習得了父母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孩子看到爸媽表達情緒方式是大吼大叫,或者冷戰,那可能他處理人際關係矛盾的方法就攻擊性很強,或比較消極。」
因為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美國的學校和教堂都會組織一些親子教育。朵拉陳就在加州開著這樣的課程,由政府出資,只要住在當地的父母都可以參加,一共八節課循環進行。朵拉陳說,她首先介紹的是小孩子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讓家長知道從嬰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對於家人的需求很不一樣,那麼教養方式也要發生變化。然後很大的內容用在教養方法和行為上,教給家長怎麼用智慧的方法跟孩子溝通,怎麼調整自己的情緒,因為有時候家長自己情緒不好,很可能會不小心發泄到孩子身上。情緒管理很重要,防止家長把這種代際創傷傳染給下一代。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學習這些以科學實驗為依據的理論,也許就不小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會伴隨一生嗎?朵拉陳在很多普及原生家庭的項目里引用古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她並不鼓勵沉溺於過去的傷痛,因為人要有前進的動力。朵拉陳說:「科學家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都證實了,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不過,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和新的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人在童年時期依靠原生家庭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撫育,但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可以獨立去做一些事情了,同學的影響、媒介信息的影響,原生家庭影響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小,當人在成年之後,認知發育完整了,應該更有能力用理性的方式看待它,也有其他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
成年之後跟父母相處,好的做法是建立邊界,走自己的路。當你經濟獨立,而且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得挺好的時候,跟父母就真正做到了坦誠交流。也許很多人會糾結在做自己又怕傷害父母的兩難境地。可孩子的堅持肯定會讓父母傷心,但是邊界必須是互相試探和磨合出來的,誰也沒有權力去過一個零傷害的生活。對於跟父母劃清界限,就是你得承擔傷害的成本。你可以不結婚不生孩子不回老家生活跟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你就好好工作,有精彩的生活,有見識,確實讓父母覺得這樣過日子也很不錯,甚至比他們設想安排的要好。
如果父母不開明,沒辦法溝通。諮詢師的專業意見是,那就這樣吧,你要接受這個事實。朵拉陳說,父母因為成長環境有他們的局限性,但是他們支撐家庭走到今天。你也許在過去很不愉快,但你得往前走,而不是糾結過去,改變父母造成很多矛盾。你可以好好照顧自己、過好的生活,找一個親密伴侶,重新塑造一個依戀關係來降低原生家庭的影響,你可以跟原生家庭拉開距離,重塑一個生活圈。「我會在療程里讓諮詢者給父母寫一封信,不必寄出,但寫一下可以抒發對他們的憤怒、遺憾、傷心等情緒。這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審視對原生家庭的態度和情感的方法。」朵拉陳說。
帶著創傷勇敢前行的例子來自我們的一位讀者,她寫道:
「做媽媽六年,做女兒三十幾年,兩個身份重合的這些日子,回溯成長,自我醫治,都是人生難得的經驗。媽媽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落空的部分由自己去完成,說不定可以惠及自己的女兒。遺憾無可追挽,卻可以帶著悲憫的心往前走去。途中偶有所得,總希望分享給仍在此中與我有同樣掙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