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濱江城市:請繼續前行,果斷實施城市東進戰略

2019-10-13   胡集論壇

胡集:著力推進擴權強鎮



這是一篇2011年9月22日荊門新聞網發布的一篇報道,時至今日,再看看這篇文章回味無窮,有期待,更有激情。

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公司外景


橋壋花園小區


外商投建的紡織企業


磷化工產業基地一角


湖北世龍化工公司


胡集磷化工業園

胡集被譽為「中原磷都」。全鎮版圖面積394平方公里,轄43個村、9個社區,常住人口14萬人,是國家重點鎮、湖北省重點鎮和「百鎮千村」示範鎮,也是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磷化產業集聚區和國家磷化工業基地,建有湖北鍾祥胡集經濟開發區、湖北荊襄磷化循環產業園。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建設工業重鎮、農業強鎮和生態宜居城鎮目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鎮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超計劃、超周邊、超歷史,實現了每兩年翻番增長的目標。2010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96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1億元,完成招商引資6.6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12.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25元。連續四年蟬聯荊門市工業重鎮第一名,2011年被確定為全國、全省擴權強鎮改革的試點鎮和荊門市鎮域城市試點鎮。

拓寬視野,果斷實施城市東進戰略

一是大開大合定空間。打破現有的城鎮建設格局,以襄荊高速公路作為胡集鎮域城市跨越發展的新起跑線,重點向東部擴張挺進,直抵漢江之濱。積極爭取省交通部門支持,與其「十二五」規劃對接,及早開建鍾祥漢江公路三橋,打通胡集跨越漢江的東出口,構建一江(漢江)一橋(漢江三橋)、兩路(胡轉路、福新路)三線(高速、國道、焦柳)的交通網絡,拉開現代濱江城市空間。

二是有進有退組板塊。根據胡集濱江城市總體規劃,胡集城區空間由六大片組成,分別為老城北片、老城南片、老城西片、新城北片、新城南片和新城東片,形成開放型、組團式、片軸結合的發展模式。規劃形成「兩軸、三區、四園、五組團」的功能互補、交融互促的城市格局。「兩軸」是指商業景觀軸和自然景觀軸,「三區」是指行政服務區、公共事業區、金融商貿區,「四園」是指磷化工業園、現代物流園、新型產業園(高新科技園)、農民創業園,「五組團」是指城內的五個生態宜居組團,構築城鄉互動、區域一體、功能互補的鎮域城市體系,逐步形成依西帶東、以城帶村、輻射周邊的磁鐵效應。

三是有品有位置節點。重點抓好「三改三跳」:改變「一字長蛇」的城鎮結構,跳出沿路擴城的思維模式,創新「井字方陣」、開放集約的布局特色;改變「挖山填河」的城建模式,跳出平地擴城的思維習慣,創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改變「見樓不見綠」的城鎮形態,跳出單一擴城的思維局限,創新水環林繞、生態休閒的城建景觀。

力爭「十二五」期間,完成鎮域城市建設投資100億元,實現一年積極變化、三年明顯改觀、五年脫胎換骨,建成1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新城市。

聚焦視線,加速推進產業倍增戰略

把培植產業、壯大產業當作一切工作的總抓手。

一是築牢產業發展平台。重點建設四大園區,即荊山東麓15平方公里的磷化工業園,襄荊高速公路以東、胡轉路以南5平方公里的新型產業園,胡轉公路兩側至轉斗鎮以西的現代農業及農產品加工園,襄荊高速公路與胡轉交匯兩側各類專業市場及現代商貿物流園,並配套落實一切有利於項目落戶的優惠政策和生產要素。

二是優化產業規劃布局。規劃到2015年,鎮域規模以上企業(2000萬元銷售收入)由現有27家達到50家,年均增加4-5家,工業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大力開發精細磷化工。重點圍繞磷化產業轉型升級,培植大峪口化工、金鷹能源、洋豐中磷、世龍化工、楚鍾京襄、中原化工等年銷售收入達20億元以上的6大企業集團。通過市場和政策兩種手段,逐步淘汰落後產能。規劃到2015年,磷化產業精細磷化工產品產能達300萬噸,磷復肥產能達5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60億元。大力發展新型替代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機電製造、輕工輕紡、農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規劃到2015年,新型建材銷售收入達20億元,機電製造銷售收入達10億元,輕工輕紡銷售收入達10億元,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重點發展鋼材、生產資料集散流通等現代物流業,推進城市發展的高成長性房地產業和商貿金融服務業。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10家以上。

三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盯住沿江沿海大客商,重點引進大財團、大企業、大品牌,既注重引資金、品牌、技術、人才,更注重引產業鏈、產業群,努力做強特色產業,扶持優勢企業,培植名牌產品。

力爭到「十二五」期末,通過產業吸納農民進城,年均轉移農民6500人,城鎮人口達10萬人,把胡集打造成為吸納荊襄、漢江中游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產業窪地,成為中南地區磷化工中心,荊北、襄南、河西物貿中心和鄂中、鄂西北農業生產資料中心集散地。

破除藩籬,積極實施遷居並村戰略

按照「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政府引導和農民主體與社會投資、農民進城與新型農民培育」等五結合方式,針對「小農家大庭院」的傳統住宅和分散居住實際,大膽破除藩籬,打破村級界限,科學運作,分步實施,實行以城帶村、以中心帶周邊、以工礦社區集並礦區山村,統一規劃、遷居並點、連片開發、組團建設,把遷村騰地作為助推新農村建設的平台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抓手,著力加快民生改善。

一是超前規劃。以編制全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基礎,制訂遷村騰地近期和遠景規劃,以城中村、城郊村和中心村為重點,集中建新村,消滅獨戶灣、空心灣和散小居民點,並分批搬遷張灣等採礦地質塌陷區村民。規劃近5年遷村騰地150處、集並農戶3000多戶、騰地5000畝,中期規劃遷村騰地260處、集並農戶4000多戶、騰地6000畝。

二是突出重點。重點抓好工業項目用地、新城建設用地、城中舊村改造、土地整理和高產農田建設、村莊整治等6類遷村騰地項目,把新農村建設藍圖逐步變成一個個靚麗新村。騰出的土地按政策每畝落實新增地補償費1.6萬元和土地復墾費1.3萬元,由集體統一收儲開發利用。

三是強力推進。按照「政府牽頭、企業出資、群眾自願、資金統籌、設施配套、標準統一」原則,首先啟動了虎山、麗陽等2個遷村騰地示範點。多方籌資1000多萬元,已成功集中建房75戶,騰地400畝。目前,又啟動了虎山、麗陽二期工程和金山、福泉、橋土當、平堰等4個村遷村騰地項目,擬安排800餘農戶騰地入住水電路綜合配套居民點新區,騰地2000多畝,讓農民共享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成果。

放開手腳,大膽推進位度創新戰略

加快土地利用改革創新。重點探索集體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推動城鎮規劃範圍內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一是分步推行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土地資源配置的難題。二是探索農民將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的「三置換」方式,以實現「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村村有物業、年年有分紅」,促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民轉移。三是通過以優化土地使用制度為核心的「新土改」,聯動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戶籍制度、居民管理、涉農體制、村鎮建設、金融體系、公共服務、規劃統籌等改革。

加快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創新。建立「五險三醫」、「三制合一」、「三網合一」機制,推進農保與城保轉換和農民工享受住房公積金制度等,讓農民工享受城鎮住房供給。協調推進城鄉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創新社會管理,尊重民權、保障民生、促進民和。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創新。根據本人意願和職業需求,凡在鎮域城市所在地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辦理城鎮戶口。鼓勵村和社區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建農民工公寓。

加快城鎮投融資機制創新。成立城市投資開發公司,引導和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胡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城市土地經營,努力建設「第二財政」。積極推行土地經營權抵押、林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等貸款業務,大力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保貸款,用足用活金融資本。

胡集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勇氣,緊緊抓住擴權強鎮政策機遇,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創新發展方式,創造投資需求,創新社會管理,創優發展環境,為儘快建成競爭領先的實力之城、宜居宜業的魅力之城、改革創新的活力之城、引領區域發展的動力之城而努力奮鬥!

來源:荊門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