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湘言:「三個著力」開啟新時代湖南發展新征程

2020-04-17     新湘評論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毛主席家鄉人民的親切關懷,親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參加討論審議,為湖南發展把脈定向,提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殷切期望。四年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著力」的殷殷囑託,開拓創新、闊步前行,道路越走越寬廣,前景越來越光明……

對症下藥,是為良方;因地制宜,是為良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對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到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倡導精準扶貧方略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個著力」的重要指示要求,正是這些戰略思想與湖南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既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又深刻反映了湖南發展的迫切需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湖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湖南重化工業占比較高,轉型升級任務重,新興產業也需要加快培育壯大;長株潭發展較快,但是大湘西發展還相對落後,全省脫貧攻堅任務居全國前列,武陵山、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大、程度深,保障改善民生任務繁重;湖南是「魚米之鄉」、傳統農業大省,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考證,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的人工栽培水稻距今約1.4萬~1.8萬年,湖南擁有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歷史,如今這塊土地上又有舉世聞名的袁隆平院士和他的雜交水稻,但限於「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條件,一些丘陵山區農業還是「靠天吃飯」,距離農業現代化差距比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提出「三個著力」的要求,是對湖南發展「軟肋」的深刻洞察,每一招都抓住了湖南發展的關鍵和要害。

就像一個人在10歲到18歲期間猛長個子,18歲以後就慢下來一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也面臨動力轉換、增速換擋的問題。

近年來省委深刻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內涵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展現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鋼鐵、有色、煤炭、煙花爆竹等領域過剩產能有序退出,長江沿線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啟動,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等工業區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全部關停並轉,洞庭湖區94家企業製漿造紙生產線全部停產,一個個老工業區涅槃重生。落實減稅降費,出台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3個工作日以內。堅持「房住不炒」,全省房價總體保持穩定,長沙成為全國省會城市的房價窪地、連續12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湖南有創新的優勢,也有開放的短板。省委書記杜家毫直言不諱而又滿懷信心地說:「開放是湖南發展的短板,也是湖南發展的潛力。」現實的逼迫、自我的覺醒,給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注入了強勁動力,漸漸闖出了一條新路。湖南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6000家,長沙磁浮示範線成功運營,嶽麓山大科城日新月異,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成為首個國家級廣電產業園。牢記「一帶一部」定位,大力承接產業轉移,成功舉辦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展會,積極構建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在湘投資並存續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75家,2019年進出口增長41.9%、增速居全國首位。

產業是發展的基石,項目是發展的引擎。堅持以產業比實力、以項目論英雄,帶來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大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年」,精心打造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總體規模突破1萬億元,改造提升鋼鐵、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華菱鋼鐵建成全國首個鋼鐵5G智慧工廠,三一智聯重卡項目全面建成後將成為千億級單體園區。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電子信息、自主可控計算機、新能源等新基建和新興產業,全面突破最先進的IGBT第六代產品,實現與國際巨頭「並行」。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的是落後產能,迎來的是新興產業,忍受的是短期陣痛,孕育的是長遠發展新動能、新希望。

「天地之大德曰生。」

抓發展目的是惠民生,惠民生本身也是促發展。省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抓好脫貧攻堅以及就業、就學、就醫、社保等民生工作。

湖南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必須拿出首倡地的責任擔當,才無愧於熱盼脫貧的父老鄉親。這幾年,湖南堅持省領導對口聯繫幫扶貧困縣,脫貧一個縣再攻下一個縣,脫貧一個村再攻下一個村。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全面推進特色產業、就業、生態等扶貧行動。「四跟四走」產業扶貧、勞務協作扶貧、萬企幫萬村等典型經驗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肯定。目前,全省51個貧困縣成功摘帽,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0.36%。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苗繡合作社、獼猴桃基地等,人均純收入從1600多元增加到14000多元,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扶貧經驗。

就業是民生之本,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一個家庭有一人就業,全家的生計就有保障,這個家庭就充滿希望和歡聲笑語。一直以來,湖南把穩就業擺在優先位置,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去產能下崗分流職工、農村富餘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近四年累計實現新增城鎮就業310多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0多萬人,純農戶高校畢業生和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2019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2.9%,為近年來最低。

人類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穩民生,才能穩人心。湖南堅持每年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財政民生支出占總支出連續多年保持70%以上。總結推廣教育改革的「瀘溪經驗」,有力化解義務教育「大班額」。堅決遏制部分藥品價格非正常上漲。深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等社保制度改革,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家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4連調」。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續高於當地的GDP增速。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抓好「三農」工作、推進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責任重大、責無旁貸。堅持實行「米袋子」省長責任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建設與保護高標準農田,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農田水利、機耕道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全省糧食作物總面積持續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在600億斤左右,超級雜交稻再創畝產1203.36公斤的新高。

農業不僅要大,還要強。湖南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六大強農行動」,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建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範基地和農業特色小鎮,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湘」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分批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赴日本、韓國學習精細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邁上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湖南按照「五個振興」要求,出台「一個總攬、一個規劃、四個配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以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空心房」整治等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了一批美麗鄉村。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農村宅基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征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有耕耘,就會有收穫。2019中部農博會上,湘西紅心獼猴桃、湖區稻魚稻蝦共養生態大米等農產品深受歡迎,就是最好的證明。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融合日益緊密,小汽車已進入眾多鄉村農家,一幅頗有現代氣息的湖南版「富春山居圖」順勢鋪開。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團結一心、頂住壓力、共戰疫魔,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順利從「遭遇戰」轉入「主動戰」、從防境內擴散為主轉到防境外輸入為主。

湖南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策略,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金融、社保、稅費等方面出台30條措施支持企業渡過難關,在就業、產銷對接等方面出台10條措施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省委常委結合疫情防控到農業生產一線調研春耕生產,全省派出10.7萬名防疫聯絡員深入廠區、社區、園區幫助復工復產,推廣「湘就業」「健康碼」等大數據平台服務。省委書記杜家毫斬釘截鐵地說:「決不能以疫情防控為由妨礙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決不能遇到問題困難就束手無策、止步不前。」

當前,全省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正常,我們落實「三個著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更足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形勢向好,越要「反彈琵琶」,防止和克服鬆懈鬆勁、疲勞厭戰情緒,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幹部要扛起責任、經受考驗,既有責任擔當之勇、又有科學防控之責,既有統籌兼顧之謀、又有組織實施之能,在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進一步落實「三個著力」,統籌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春耕生產、脫貧攻堅、民生保障等各項工作,把「人民群眾戴著口罩謀發展」的精氣神轉化成兩手抓、兩手硬的實際成效。

種下一顆理想的種子,方可期待碩果滿枝的風景。當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依然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實現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的勝利曙光就在眼前。

有理想,也要看現實。湖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態勢較好,但與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期待和沿海發達地區的進展相比,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儘管全省所有貧困縣都已摘帽,但脫貧成果還需鞏固,脫貧質量還需提高,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揪心事、煩心事需要解決。湖南農業基礎條件較好,但在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更高層次農業現代化上還要下更大力氣。對此,我們要想清楚、弄明白、出實招、做到位。

有挑戰,也要看機遇。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要學會辯證思維,善於化危為機。這次疫情給企業經營、百姓就業等帶來衝擊,但也促使我們更加重視公共衛生、產業鏈、信息化等建設,中央在穩崗就業、金融支持、減稅降費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將為湖南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只要我們善於危中找機、迎難而上,就一定能把湖南自己的事情辦好。

有目標,也要善實幹。狠抓工作落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工作本領,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語重心長的叮囑。各級領導幹部要堅定信心、咬定目標,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在復工復產中落實「六穩」、提高開工率、實現產業鏈暢通,在農業備耕中落實種子、化肥等農資供應和農技指導,在民生保障中讓全省父老鄉親生活更有質量更有尊嚴,在脫貧攻堅中落實「四個不摘」、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欲成大事者,不求一朝而成,不廢一夕之功。「三個著力」是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宏大工程,很多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不斷創造新成績、實現新跨越,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的新時代答卷,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湖南的期望。讓我們攜手並肩、再接再厲,在「三個著力」開啟的新征程上昂首奮進、篤定前行!

(選自《新湘評論》)

《新湘評論》2020年第8期電子雜誌上線

  • 辛湘平:致敬平凡的英雄

  •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

  • 踏虎鑿花:巧手鑿出幸福花

  •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黨的政治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viXmHEBiuFnsJQVPs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