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港女」變成了貶義詞,香港媒體和男人要對香港女人指責時,就把這個污名化了的詞拎出來用。
火藥味這麼大的詞,這篇文章就不用了,免得先入為主,以下就簡稱「香港女生」。
為什麼有些女生,一看就知道是香港人?因為她們的「磁場」不太一樣!
表象:很玄的「港味」
香港女生,她們有個不太一樣的磁場,打眼一瞧,就知道這是「港味」。
說實話,港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就是你很清楚——
這是「港味」
但這種不是
差別在哪裡呢?
或許就是那種professional的感覺。
即使穿的不是職業裝(居家休閒),或者臉還有嬰兒肥,甚至滿是溫和的笑,還是會覺得她們專業,有知識、有內涵。
那是什麼讓她們表現出professional的感覺呢?
妝容精緻卻自然清淡。
大紅唇非常少見,因為在職場,紅唇會弱化專業印象。而一般大紅唇也只有在專櫃職員那裡才會看到。
除了妝,頭髮也很重要。
據說,香港髮型沙龍最受歡迎髮型前兩名,常年都是披肩中長直發和有層次感的幹練短髮。
日韓系那種蓬鬆少女感的大卷,基本不太可能在香港流行,尤其是職業女性。
所以這類造型看起來就不會讓人立即覺得她是香港的
如果你去港島中環轉一圈,就會發現,路上遇到的所有疾步行走的女生基本都是髮型利落+精緻全妝+得體套裝或簡單單品疊穿,她們渾身上下散發著都市精英氣息。
從這樣一個人的口中,哪怕蹦出再多晦澀的法條和複雜的專業詞彙,你也不會感覺違和。
當然,妝發、穿著都只是表面,關鍵還是氣場。
內里:死扛到底的精神氣兒
外界看香港,最突出的印象往往是快速的社會節奏、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逼仄的生存空間。
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香港女生,強勢又獨立,天塌下來也能咬牙撐住,有一股死扛到底的精神氣兒。
但死槓到底的精神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那是香港女性經歷過一段漫長的平權抗爭史之後,逐漸形成的。
我們現在看到不少髮型乾淨利落、張口匯率閉口法條、儀態自然落落大方的香港精英女性,但即使在我們認為她們已經很潮很摩登的時候(八九十年代到世紀之交),她們也在經歷從封建老套到現代觀念的陣痛。
現在回看2000年左右播出經典港劇《陀槍師姐》,有些台詞就非常具有傳統特色:
「女人嫁了人就應該待在家裡做好飯等老公回來」
「一個女人離了婚怎麼能過得下去呢」
「男警可以做的事,女警不一定可以做」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系副教授蔡玉萍2013年接受中新社採訪時就曾解釋:「昔日香港傳統社會基於性別定型,導致職場上出現職業性別區隔,認為某類工種只有男生或女生才能做到。」
過往女性在工地被視為不祥,若工程有任何阻礙,會認為是女性帶來的厄運,以往香港行內也婉拒女性學徒。
事實上,香港首位女性爆破監督工程師畲小萍,是2012年才正式進入香港最深隧道工作的。
而首位獲得遠洋輪船長資格的香港女性陳嘉敏,要等到2013年。同年,香港的港龍航空共4名見習女機師畢業,打破了該公司的紀錄。
獲得以上突破,有時代的趨勢,但更應感激香港女性的拼搏與抗爭。
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香港女性在經濟低迷時期創業自雇比率反增8%;但全職「家庭主夫」人數急升逾25%達1.22萬人。同期統計顯示,男性的月收入平均數為1.1萬港元,女性為9000港元。
隨著越來越多香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白領、政府雇員等職位的女性就業率也在提高,據香港特區政府政府統計處數據,2001年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是47.4%,2011年上升至49.1%,2017年達到50.8%,比男性還高出1.6%。
到2016年,在金融、保險和專業服務領域的女性從業者幾乎跟男性平分秋色;
在職業的選擇上,香港女性也開始向更多真正的精英領域持續擴張,律師、註冊會計師等精英行業的女性人數上漲。
高就業率為她們創造更多機會,她們參與許多社會運動為自己爭取平權,如爭取同工同酬。
拼搏與抗爭之路很長。
或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女生仍然會被人一眼就認出來——從精神、簡潔、幹練的妝發到整體氣場。
她們的面容上或許沒有溫柔,但都有著一腔孤勇,既有渴望成功的決心,也有拋下一切的勇氣。
這才是被很多人記憶深刻的「港味」。
(公眾號同名:銀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