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 丁姑娘講歷史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積極支援淮海戰場,正式在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軍才最終打垮了國民黨軍隊,贏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那麼淮海戰役期間,人民群眾到底給了解放軍多大的幫助和支持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淮海戰役期間,國共雙方都出動了大兵團作戰,解放軍兵力有60萬,國民黨兵力有80萬,再加上戰爭所需武器彈藥糧食等輜重,使得淮海戰役成為歷史上規模數一數二的大決戰。就雙方運輸條件來講,解放軍肯定是不如國民黨軍隊的,所以解放軍的戰術就是切斷國民黨軍隊之間的聯繫,採取分割包圍的方式,在碾莊圍殲了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在雙堆集圍殲了國民黨黃維兵團,在陳官莊圍殲了國民黨杜聿明集團(有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
當時,解放區的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自發的使用自己家的小推車,幫助解放軍向前線運送糧食、棉被物資,甚至是幫助解放軍運輸武器和彈藥,因此出現了浩浩蕩蕩的小推車大軍,這也充分說明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人民對於解放軍和共產黨的愛戴,也從側面反映了國民黨的不得人心。據統計,當時參與支援的人民群眾總計達到二百三十多萬人,他們長途跋涉,夜以繼日地用扁擔挑、小車推、大車拉、毛驢馱等方法把糧彈運到前線。下雪的時候,路滑難行,拉大車的牛腿斷了,民工就拉著大車繼續走,千里迢迢地把糧食送到前線,可自己卻捨不得多吃一粒糧食。他們冒著飛機轟炸,炮火殺傷的危險,堅決完成任務。他們腳上像擦了油一樣,越走越快,和解放軍並肩前進。
淮海戰役後期,解放軍戰士能夠吃上肉,吃上細糧,作戰士氣高昂;而被重重包圍的國民黨軍隊只能忍飢挨餓,士氣低落,只能靠飛機空投物資來維持,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很多空投物資都落到了解放軍的陣地上。國民黨軍隊面對著饑寒交迫的窘境,加上解放軍的政治攻勢,很多成建制地投誠起義,很多國民黨士兵都偷偷跑到解放軍陣地投降。為什麼,就是為了有口吃的,有時候這在戰場上比飛機大炮還管用。
最後,國民黨軍隊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分散突圍,分散突圍就造成了戰鬥序列完全混亂,解放軍也就能夠在傷亡較小的情況下消滅國民黨軍隊。據統計,整個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隊共55萬多人,其中,被俘虜的就有32萬多人,投誠起義的有6萬多人。如果國民黨這些軍隊抱成團,物資供應充足,憑著武器上的優勢拚死抵抗的話,那麼解放軍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必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總之,淮海戰役在解放軍兵力弱勢的情況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從中也可以看出民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風向標。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只要得到人民的擁護就能打倒一切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