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籃有沒有後旋,真的很重要嗎?這取決於你是哪類球員

2020-04-17   籃球在說話



今天我們來聊聊很多人關心的投籃後旋問題。

最簡單而言,出手後有後旋的投籃,不一定是標準投籃動作。但如果沒有,那就一定不標準。

前半句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投籃後籃球的弧線和旋轉,主要取決於手腕和手指依次發力。只要做到這一點,球就會轉。但投籃是個從腳尖到手指尖的全身參與的動作,只看手上動作是無法判定標不標準的:滯空跳投固然可以帶後旋,站在地上也可以。

後半句就更簡單了。良好的穩定的投籃,必然是身體各個部分、關節協調運作的結果,這是無數籃球運動員和教練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確定過的,抖腕,撥指,缺一不可。

要知道,籃球最開始是沒有跳投的。從NBA史上第一個得分王喬·福爾克斯開始,才有人在起跳的最高點出手投籃,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都是跳起來就扔了,沒有那種明顯的一動一靜的節奏感。

但喬·福爾克斯的投籃,距離六十年代以後的跳投,也就是保羅·阿里津發明的那種跳投,仍然差別很大,因為還有很多細節的調整。阿里津有段時間在舞廳打球,怕地板打滑,才跳起來投籃的。一般NBA的歷史,說起喬·福爾克斯,都說是「現代籃球之父」,阿里津才是「跳投之父」。

總而言之,最頂級的籃球從業者漸漸都認可了,那種起跳,滯空,抖腕,撥指的動作是最精確有效的投籃動作。最初是美國人認可,美國的小孩子到了初中以後,普遍用標準跳投。後來中國男籃也認可,比如朱芳雨,寧可付出命中率暫時下降的代價,也要把投籃動作改成標準跳投。再後來,連女籃也有人這麼做,比如那位女科比紀妍妍。



以此為標準,沒有後旋的投籃可想而知,必然是發力方式不標準。投籃自然也就不標準了。但是——這個問題和業餘選手們關係真的不大。

對於野球場上的人來說,標準的投籃幾乎是不存在的。在野球場上,你基本上找不到兩個大同小異的投籃姿勢。一人一個樣。原因很簡單,業餘選手的身體協調性、穩定性,遠遠不足以支撐標準的跳投,勉力而為反而更加不穩定,還不如根據自己的情況私人訂製。

所以投就是了,不用想這麼多。打個球玩而已,又不是研究籃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