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普通人
1月23日臘月廿九,17點17分,前一晚在發熱門診值了12小時班的高飛醒來後第一時間拿起手機,幾秒鐘後發出一聲驚呼。微信里是她所在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緊急下發的徵集支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護人員的通知:「接省衛健委指示,現需我院徵集10名支援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護理人員,今天下午17點以前發回微信。」時至今日,高飛依然為自己因多睡了十幾分鐘而錯失第一批參與支援湖北的機會感到失落和懊惱。
34歲的高飛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管護師,早在支援湖北的徵集令發出前,醫院已經向所有科室發出春節備戰發熱門診的要求,她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名,「我是科里的『老護士』,這個是責任,也是使命。」
2月2日凌晨2點,高飛接到醫院電話,她將作為該院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啟程奔赴武漢疫區。當下,她竟有一種「圓夢」的滿足。
「這感覺,就像是戰士到了戰場。」十幾個小時後初抵武漢時的感覺,高飛這輩子都忘不了,偌大一個都市像是被按了暫停鍵一般,路上見不到車和人。醫療隊隊員們或多或少都有點緊張,一路坐車從機場到駐地,大家很少說話,更多是驚訝。來不及恐慌害怕,2月3日,高飛已經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區開始忙碌了。
這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較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來自全國29個省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軍隊的346支醫療隊、4.2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和湖北醫務工作者一起,打響了盪氣迴腸的生命保衛戰。
「怕不怕」是像高飛這樣的援鄂醫護人員最常被問到的話題,她常用「只是換了身行頭,換了個地方看病」來寬慰家人和自己,但在她的「援鄂手記」中不難看出那不改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一場戰役,我是一名戰士,我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付出我的一切,甚至犧牲生命。」
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更多的是高飛這樣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普通人。
一張張被口罩勒出血痕的臉、一次次衝進病房的背影———幾十天以來,高飛的面孔和其他4萬多名醫護人員一樣,被歷史這樣銘記。
抗疫至今,高飛親歷的感動瞬間無數,但有一句話最令她刻骨銘心。和來自182家醫院的1500多名醫務工作者共同馳援湖北的,還有各類物資。山西某地向湖北捐助了幾噸蘋果,當蘋果運到武漢後,負責運送的老鄉說了一句話讓聞者至今動容:「山西的蘋果你們盡情吃,但我們的醫務人員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的囑託令人感動,「一個都沒有少」的成果更加令人欣慰。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作為一線戰士,高飛最想分享的心得是加強科學防護、防止感染。病毒是殘酷的,唯有細節到位才有打勝仗的可能。
「這不是哪個人的事,也不是哪一個地方的事」
「錢可以再掙,救人命要緊。」說這話的是孫萬里,一位普通的新疆小伙兒。現在,他因為疫情之初的捐獻義舉,成為附近的名人。
今年30歲的孫萬里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經營著一家建材店,由於當地紡織工人多,店裡也售賣一些防塵、醫用口罩。
「我愛人老家是黃岡的,所以我們很關注疫情發展,一直想著能做點什麼。」疫情襲來,孫萬里坐不住了,4000公里外的湖北令他牽腸掛肚起來。除了「黃岡女婿」這重身份,這些年湖北省對口援助博州也讓孫萬里深感兩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長江天山一脈牽,鄂博手足情相連」是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春節前,湖北各大醫院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緊缺的消息令孫萬里和妻子很是揪心。剛好他店裡還有2019年下半年的口罩庫存,一共1.7萬多個,小兩口一商量決定都捐了。
「我們當時決定給阿拉山口市人民醫院留6000個,剩餘的全寄給湖北。」孫萬里說。在這個樸實的新疆小伙兒看來,「這事情不是哪個人的事,也不是哪一個地方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一起渡過難關。」
疫情剛暴發時,湖北多地醫療資源缺乏,救援物資告急。關鍵時刻,全國各地火速馳援。他們緊缺什麼、需要什麼,全國第一時間跨區調運貨源,於是我們看到那麼多按「噸」起步的捐獻和愛的「投喂」。正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與愛,陪伴湖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寄出1.14萬個口罩的那刻起,孫萬里連續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在關注網絡直播。這次,妻子沒有再反對他「整天『掛』在網上」。
讓孫萬里如此牽掛的正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和網友們一樣,孫萬里也當上了「網絡包工頭」,密切關注著兩家醫院的點滴進展:
3萬多管理和作業人員,1億多網民「雲監工」,十餘個晝夜後,火神山、雷神山兩家全功能呼吸系統傳染病專科醫院拔地而起。
「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的這句話令孫萬里印象深刻,「說實話,那種感覺和看大片一樣,覺得太神奇了!」
「10天建座醫院,這怎麼可能完成?」這是當初眾多參加火神山醫院設計、施工者接到任務指令時的第一反應。
然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背後,是異常嚴峻的疫情形勢。不斷增加的定點醫院床位數量,遠遠跟不上疫情蔓延速度。從確定新建火神山醫院的1月23日當天到2月1日,9天中,武漢市確診病例從495人陡增至4109人。
疫情,不等人。與死神競速,情勢緊迫,間不容髮。各方面迅速動員,進入戰時狀態。1月24日,己亥年除夕,各類設備進場。最高峰時,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同時作業。上一個單位剛完成場地鋪沙,下一個單位馬上進場鋪防滲膜,後面鋪設活動板房基腳的單位還在催促。高密度的人群、機械,讓現場施工空間極為有限。
最終,總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架設箱式板房近兩千間、接診區病房樓ICU俱全的「火神山」———這個建築面積相當於半個北京「水立方」的戰地醫院,歷時10天建成完工。
有國外網友評價,晝夜不停的挖掘機大軍及建築工人、源源不斷輸送至武漢的物資,「整個國家都為這場戰鬥做準備,速度不可思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位網友的評論令孫萬里淚目:我們哪有什麼「基建狂魔」,有的是善良勇敢的逆行者。
火神山、雷神山的「神速」建成依靠的不僅是樸實善良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還有來自全國的馳援建設和愛心洪流。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多車輛在工地上忙進忙出、3000多名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聚在武漢知音湖畔、社會各界紛紛捐贈建材產品、辦公椅、救護車等物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全國上下同心協力,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團結而強大的中國。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守著自己的小店,孫萬里又開始忙碌起來。他相信,病毒總會散去,最終的勝利就在前方。
記者:王慧峰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