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委員:防止新冠肺炎患者復發,更應重視中醫藥

2020-04-27   人民政協網


視頻加載中...

「中醫的發展前景包括『中醫現代化』和『中醫國際發展』兩大過程。堅持以中醫為主體,中醫理論實踐為主導,合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使現代科學方法技術服務於中醫,這是中醫現代化的基本定位。」4月17日,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教授在做客人民政協網《尚醫》戰役特別節目時表示,應藉助此次中醫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契機,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發展,讓中醫藥更好地為全人類服務。

「與西醫研究病毒特徵、生理病理演變過程不同,中醫是在細菌病毒侵犯人體之後,根據人體反應去推測細菌病毒的發病和演變特點。」曹洪欣談及中醫理論演變進程時表示,「無論是從東漢的傷寒到明清瘟疫的防治,還是從SARS、甲流到新冠肺炎,中醫都是通過不斷地把握病症變化,以有效地防治傳染病從而升華豐富理論。」

據曹洪欣介紹,真正的中西醫結合從1950年代開始。1956年,毛澤東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逐步在我國醫學界出現。經過長時間優勢互補,我國在疾病的證候分類以及疾病治療手段上,在全世界都具有領先水平。「總體看,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輕症治療和恢復期治療中醫藥的有效干預,重症、危重症實行中西醫結合,取得很好的效果,對全球抗疫也是重要的啟示。」

截至目前,中醫藥已經在全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然而,中醫藥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文化理念差異、學術方法差異和診療方法的認可性等問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的推廣普及為全球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此之前,中醫藥在愛滋病、瘧疾等傳染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中,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逐步被世界人民所認可。」曹洪欣介紹,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了ICD11-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其中首次納入以中醫藥為主體傳統醫藥疾病分類和證候分類。

「但是,中醫在發展機制和隊伍建設上與西醫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對此,曹洪欣建議,每個西醫醫療機構都應配備中醫人員,深化優勢互補,更有效地實現中西醫結合。

此前,鍾南山院士提醒,不要指望疫情全部消失,秋冬可能會復發 。「考慮到疫情防控的複雜性和長期性,中醫藥還將在疫情預防方面繼續發揮作用。」曹洪欣建議,復陽可以是咽拭子核酸檢測陽性或IgM(免疫球蛋白M,血清中檢出IgM提示新近發生感染,可用於感染的早期診斷)為陽性的患者,儘量採用中醫藥治療,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復發或傳染他人。中醫藥治療方法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論治、選方用藥,也可根據新冠肺炎恢復期的特點,適當選用益氣養陰、解毒祛邪的方藥而綜合調理,可用黃芪10-15g、北沙參5-10g、麥冬5-10g、金銀花10-15、魚腥草15-20等,如畏寒肢冷者可加枸杞子5-10g、生薑3-5g,泡水或煎煮內服。

策劃:李木元

記者:楊嵐 羅文

攝像:宋寶剛 汪凱 賴仁傑

主持:韓月

後期:滿達呼 周通

編輯: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