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顏值,一往情深,跟著哈爾去找科爾馬

2019-10-19     北魚旅行

這是一座面積很小的小鎮,盛產葡萄酒,

這裡是法國干白葡萄酒的主要產區,

這裡沒有大型的購物商場,

但是小鎮內充滿了運河和鮮花,

更讓人驚喜的是,

這裡擁有7間米其林餐廳,

這裡是德法混血小鎮——科爾馬。

科爾馬是一座浪漫的小鎮,但也是一座充滿了傷痕與疼痛的小鎮。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男女主初次見面,哈爾就抱著蘇菲騰空躍起,兩個人跟隨著舞曲的節拍,漫步在積木一樣的木屋上。

當年宮崎駿為了尋找這個場景,在法國南部走訪了12天,最終以科爾馬為藍本,創作了這部動畫。

這座如同童話小鎮的卡爾瑪位於法德交界處,像其他地處邊境的小鎮一樣,這裡也融合法國和德國的風情。

地處法國,但是始建於16世紀的木筋屋卻是德國中南部盛行的風格。中世紀時,德國森林廣袤,德國人因地取材,選用橡樹和冷杉來建造房屋,這種木材質地堅硬又便於加工,這樣既能承載房屋的重量,又能經得住風吹日曬雨淋,而且,木筋屋造價低難度小,於是便在歐洲流行開來。

17世紀後,人們開始覺得木筋屋的顏色太過單調,便開始在木條上刷上顏色作為裝飾,逐漸的便形成了現在人們看到的色彩斑斕的小鎮。

可是這裡的文化融合卻和其他因邊境貿易文化交流融合的小鎮不一樣,科爾馬的混血卻伴隨著戰爭的傷痛與戰火的洗禮。

1870年9月,普魯士軍隊在色當一役大敗法軍,接著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省。在被攻占的一所小學裡,一位法國教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失聲痛哭,就在這最後一課上,還不明白戰敗意味的孩子們悵然若失.......

這是法國作家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描述的場景,描述的正是科爾馬小鎮。

自從17以來,科爾馬如同玩具一樣被法德兩個國家爭來爭去,300年來變換了17次統治者,直到二戰後,才最終歸屬於法國。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儘管飽受戰火的洗禮,時至今日,科爾馬的大部分古蹟已然完好的矗立在大街小巷。

這裡遍布典型的木筋屋,

很多居民沿用德國姓氏,保留了德國習俗,

但是和法國共同經歷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

這裡的人堅信,自己是法蘭西的一部分,

即使阿爾薩斯語雖屬於德語的分支,

他們依然熱愛著法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dO08W0BMH2_cNUgqX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