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天晚上睡前拆封了據說是比爾·蓋茨力薦,給全美大學生一人贈了一本的書——《事實》,將近400頁,包含大量翔實的數據和圖表。沒想到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利用昨天和今天通勤的時間看完了。
說到對於「事實」的理解,我自知對「世界是如何運作的」認知幾乎為零。除去初高中學的閹割版基礎知識,成年後作為社會人的這麼多年,我居然鮮有涉獵。一方面自己工作生活好像用不到,另一方面感覺這些知識離實際生活很遙遠,什麼時候感興趣再了解就行。
最近一次對於自己無知程度的震驚,源於去年朋友圈刷屏的一篇文章《你以為中國大學生很多?只有4%的人有本科學歷》。這個數據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你只要是本科畢業生,學歷就已經超過了95%的中國人。僅僅因為自己本科畢業,同學朋友也都是同等學歷,就一葉障目,把自己的所見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實」。這背後的無知程度,細思極恐。
幸運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致力於普及實事求是的價值觀,以減少無知。本書的作者,國際衛生學教授漢斯·羅斯林就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專攻統計學和醫學,以及在世界各地行醫問診、做學術研究、擔任世界各個援助機構顧問的背景,讓他能夠進行更專業更客觀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並在其妻兒的協助下將數據變成可視化的清晰圖表,幫助大眾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首先問個問題,你覺得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當代社會媒體高度發達,我們每天都能在微博熱搜或者熱門新聞上看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暴力衝突、貧困、自然災害,想到這些,可能你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就像學生時代講台上頭髮花白的老師一樣,一邊搖頭一邊嘆氣著說:哎,一代不如一代啊。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漢斯·羅林斯在世界巡迴演講時,總是帶著13道題,我選了3道請你回答:
1.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麼國家,是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還是高收入國家?
2. 現在全世界有多少一歲兒童接種過疫苗,是20%、50%,還是80%?
3. 在全世界收入最低的國家裡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夠上完小學,是20%、40%,還是60%?
這三道題的正確答案分別是:中等收入國家,80%和60%,看看你答對了嗎?
怎麼樣,是不是不可置信中還帶著些欣喜,原來這個世界並不像我們以為或者媒體描述的那樣糟糕,甚至還在以很快的速度變得更好。
這套題的13道完整版,給14個國家的1.2萬多人做過測試,結果人們的平均正確率是26%,還不如動物園裡的大猩猩(它們的隨機正確率有33%)。這些人中不乏頭腦聰慧的社會精英,高材生,教師,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我們距離「事實」的距離,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遠得多。
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1、用更合理的數據分析模型,證明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而非人們普遍認為的更糟。
2、分析了造成人們錯誤認知的三個基本原因。
3、分析了人們的十個情緒化本能並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案。
(一)世界正在變得更好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首先應該對於「中國正在變得更好」這一事實有著強大的民族自信,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經歷了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發展期。
書中有一段文字看得我心潮澎湃,原文摘錄如下:
「僅僅中國一個國家,就有超過5億人口脫離了極度貧困狀態,這使得中國的極度貧困人口的比例從60%下降到6%,而這一切只花了21年時間。到了今天,中國的極度貧困人口幾乎降到了0。」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看看我們爺爺奶奶、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中國正在變得更好,這一事實毋庸置疑。
再放眼到世界,從1800年以來,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85%下降到了9%,平均壽命從31歲增長到72歲,兒童死亡率從44%降低到了4%。1930年以來每5年平均飛機失事死亡人數從2100下降到1人。甚至大家心心念念的臭氧層物質消耗,也從1970年的1663千噸降低到2010年後的22千噸。
增長方面,好消息來自四面八方,電影、音樂、收成、科學、民主、女性投票權、癌症兒童存活率、網際網路、免疫接種、女童上學率、通電地區、用水都等待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大家都對瀕危動物的存活憂心忡忡時,人類可持續監測的物種從1960年的34種上升到了2010年的87967種,為保護物種多樣性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否定了別人對於他「樂觀者」的評價,而是非常中肯地說:「事情,可以是不好的,但同時也在變得更好。不好和更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是呀,世界正在慢慢變得更好,而我們也可以參與到其中去,還有比這更令人振奮和愉悅的事嗎?
(二)為什麼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普遍是錯誤的?
既然這麼多翔實的數據都能證明這個世界在變得更好,為什麼我們感受到的大多數人卻好像「越來越焦慮」?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不分國度、不分種族,甚至不分學歷的「世界性無知」?作者分析出主要有三點:
一是我們接受了過時的教育。世界變化太快,而教材和老師們頭腦里的知識卻常常動輒十年不改。
上世紀90年代會使用BB機的人,今天也要面對智能機發愣了,更何況是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知識疊代。此外,成年人從學校畢業後,如果不持續進行自我教育,也會很快落伍於時代的進步。
二是媒體的天然屬性。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們天生對於壞消息更為敏感,為吸引人們的注意,媒體花大量的筆墨來描寫犯罪、動物傷人等這些看似「泛濫」實際發生機率正在逐年降低的事情。而「今天天氣很好,雲很漂亮。」這樣現世安穩的話只會出現在人們日常的對話和朋友圈中,不可能登上各大網站的頭版頭條。此外,媒體人也並不比普通人更聰明,或者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客觀了解世界,就更談不上「客觀報道事實真相」了。
作者挖掘出的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大腦在幾千年中,進化出的多種本能。這些本能使我們的祖先能夠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存活下來,但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它們的弊處也許大大多於利處。
這也應驗了那句老話: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三)人類固有的10個情緒化本能及應對方案
1、一分為二:人們似乎總是喜歡把事物一分為二為兩個類別,兩個類別又是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並且這兩個類別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舉例:窮人/富人,好人/壞人,正確/錯誤
解決方法:堅持尋找大多數,避免只比較平均數、只比較極端情況、只俯視不仰視的(註:從高層建築向下看分辨不出矮層建築的真實高度,就像我們感受不到貧窮和極端貧窮的人生活質量間的區別)做法。
2、負面思維:對壞事總比對好事更加關注。
舉例:看到貧困兒童的照片就覺得中國還非常窮,實際上中國極度貧困的人口幾乎降到了0,完成了一項人類史上的壯舉。
解決方法:區分不好和更好,看到事物的發展趨勢;認識到好消息和風平浪靜不是新聞;認識到循序漸進的進步不是新聞。
3、直線思維:假設事物總是按照直線發展的舉例:覺得世界人口會一直增長,加重地球負擔乃至造成「人口爆炸」。
解決方法:認識到事物的演變有多種方式,有S形曲線、滑梯曲線、駝峰曲線或倍增曲線等規律,不一定是按照直線發展的。
4、恐懼本能:讓我們感到恐懼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危險的。
舉例: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死亡的1600人多為老年人,死亡原因是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精神疾病或心臟病,而不是核輻射。
解決方法:過濾媒體信息;認識到風險=危險程度*發生的可能性;行動前先冷靜。
5、規模錯覺:只看單一的數字。
舉例:去年,全世界有420萬兒童死亡,但實際上這是人類歷史上兒童死亡率的最低點。
解決方法:關注比例,而非單一數字本身,可以用對比、比例、二八原則的方法。
6、以偏概全:自動演繹和歸納,形成扭曲的世界觀。
舉例:窮人永遠都是窮人,但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穩定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2040年,收入水平在第三級的人將從20億增長到40億,成長為新的「消費者」。
解決方法:在同一類別中找不同,在不同類別中找相同,在不同類別中找不同。
7、命中注定:認為一些事物內在的屬性將決定其命運,無論是人民、國家、宗教還是文化。
舉例:覺得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就會生育更多的孩子,實際上隨著性教育和避孕手段的推廣,今天伊斯蘭教的婦女平均生育3.1個兒童,基督教平均2.7個,並沒有很大的不同。
解決方法:記住緩慢的改變也是改變,注意追蹤持續的提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老年人對話了解到變化;收集文化改變的案例。
8、單一視角:手上拿著錘子,看所有問題都是釘子。
舉例:收入調查專家認為性生活問題是極端隱私,而性病調查專家認為收入問題是極端隱私。
解決方法:通過討論檢查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經驗有限;沒有一個工具是萬能的;關注數字背後的真實世界;認識到事物的複雜性,小心簡單的想法和簡單的解決方案。
9、歸咎他人:當壞事發生時,總是自然想到一定有人故意做壞事。
舉例:西方世界指責印度和中國的碳排放量,但按照人均來算,西方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以倍數遙遙領先。
解決方法: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壞人;尋找系統,而不是尋找英雄。
10、情急生亂: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十萬火急」的事。
舉例:「你必須立即行動,必須現在就學會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明天就來不及了!」
解決方法:請放輕鬆,事情永遠都沒有那麼緊急,事情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循序漸進。你可以深呼吸;堅持了解基礎數據;警惕那些帶有偏見的預言家;小心過激的行動。
結 語
世界太大,變化太快,我們必然無法窮盡所有的認知。但我們可以保持謙遜和好奇心,避免情緒化的世界觀,專注培養實事求是的世界觀。
我們正生活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而我們也有能力有機會培養自己時刻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及時更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更理性地思考,更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更積極地參與到價值的創造和傳遞中去。
這個世界正在變好,接下來,想一想我們能做什麼讓它變得更好。
撰寫本文以致敬作者漢斯·羅林斯(已於2017年2月7日去世),感謝你為普及實事求是價值觀作出的努力。
作者:車純純,來源:微信公號 Now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