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好的人,那是和錢有仇

2019-09-27   語華思享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閱世事,明人性,盡在語華思享

作者:王語華

01

前天晚上,我忙完工作,大概晚上8點多吧。

想出去溜達溜達,然後我逛到附近的某連鎖超市。

可能是比較晚了,店裡沒客人。

一進門,就聽到一個男的和一個女店員在講話。

聽口氣呢,那男的應該是店長。女店員也就20齣頭的樣子,穿著橘色的工作服。兩人在收銀台附近,一個盯著問,一個低著頭答。

因為店不大,所以我選著東西,耳邊傳來兩人的對話:

男:「我招你來的時候,我可是說招的長期工,並沒說要招短期工。」

女:「那我剛來的時候,你還說,只要我好好乾,不偷懶,一個月最低能拿4000,不會扣我錢呢。」

男:「這個扣錢是因為盤點庫存少了,平時的正常損耗,從沒有讓你賠過。如果你去一家珠寶店工作,少了東西,難道你不該負責嗎?」

女:「這店裡就我一個人,早上開門的時候,一大堆老頭老太湧進來,我一個人根本看不過來。

還有個阿姨問我說,小姑娘啊,以前店裡兩個人,現在就你一個人,你工資是不是也賺兩個人的啊?

我一個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男:「現在哪個店裡都是一個人。」

女:「讓我賠錢,我就辭職,總可以了吧。怎麼走流程?」

男:「你如果做了半年一年了,和我說辭職,也就算了,你來了才一個多月,這些規定在合同里都有.....」

女:「合同里寫的東西多了,我哪看得到?

現在租房很貴,外地人都走了,你們不是換了好多人了嘛......」

沒聽完,我匆匆買好東西,離開了。

我知道他們店員一般做一休一,第三天,我看到店裡換了一個人。

不知道那位姑娘是不是真的賭氣不幹了。

02

如果單從店員的角度看,顯然,她認為公司扣她錢,自己利益受損,氣不過。

年輕的時候,誰沒賭過氣呢?

只是,一些道理,過了多年後才懂得。

很多當時認為那麼正確的舉措,隨著閱歷的增長,看法和做法悄悄地變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除了因錢少了而不開心,對工作本身,還應該考慮哪些?

1、工作機會是多了還是少了?

我注意到,我家樓下有一家賣熟食的店,裡面的店員從以前的2人,變成現在的一個人。

那天聽到店員和一個阿姨抱怨:另一個人調去別店了,現在人少了,事兒多了,錢並沒漲。

如果是我,現在我可能會想,為什麼老闆要減少員工?

是不是最近很多店面沒以前那麼好做了。老闆為了控制成本,減少了人工開支。

如果是這樣的話,顯然工作崗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留下的那個人會抱怨,而調走的那個人說不定是頂替了一個離開的人,而對那離開的那個人又意味著什麼呢?

2、遇到「不公正」對待,看看公司是針對人,還是針對事?

大部分情緒都是由於自認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尤其人多的單位里,辦公室政治、人際關係頗為複雜。

制度覆蓋不到的地方,成為人鬥爭的戰場。在那裡,有的制度也可能成為「武器」。

而有些地方制度只是制度本身。

如果某項規定,並非針對個人,那麼可以考慮一下,公司為何有這樣的規則?為了防止什麼?

想清楚一項制度的初衷,就能理解公司的目的,或許不是讓她賠償,而是提醒注意。

而對個人來說,被扣錢的原因很可能是對制度不理解。

發生了一件事,本身就是工作經驗的一種。所以需要思考的是: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該如何做好?

3、坑錢的不是制度,而是自己的情緒。

我有個朋友A在某網絡平台工作,那家公司這幾年發展特別迅速。

朋友A有一次找領導H去反映問題,說某個人和她工作搭檔,不開心,實在影響工作。

領導H沒勸她,而是和她講了自己的故事:

當年領導H是該公司三位原始合伙人之一。

公司發展到第三年時,H和另一個合伙人M在某個項目上意見不合,兩人吵了一架。

H當年不到30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一氣之下決定退出不幹了。

H和M都是創始人的朋友,於是創始人好言相勸,勸了很久,H仍覺得咽不下這口氣,表示絕不再與另一個合伙人共事!

創始人無奈,只好同意了,退還給他的股份,最後只保留了非常小的一點點。

如今4年過去,這家公司的市值翻了1000倍,當年他投入的20W,已變成了現在的2個億!

可是,可是,這2億已經因他的情緒,而和他無緣了。

H後來仍然回到這家公司工作,他對A說,「情緒不好,就是跟錢有仇!你看,我花了2個億買這個教訓。」

的確,工作就是工作。

工作的目的是把事做好。至於情緒,也許壓根兒就不該出現。

當你在為炒掉工作出了口惡氣而慶幸時,也許不知道,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因為你根本沒想過,除了出氣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做法,或許對自己更有利。

03

說回前面超市工作的姑娘,我也在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首先我會判斷一下,這個規定是不是公司的規定?

如果是,我會想,公司是否以前出現過監守自盜的情況,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規定。

但目前的情況是,店裡一個人看不過來。

尤其早上8-10點之間。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是不是要向公司反映一下,早上8點到10點,增援一個人來一起服務?

如果人員派不了,能否通過其它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在門口加設電子警報系統、在店內加一個循環廣播、或者乾脆把菜分包裝包好再賣?

事後,盤點發現少了東西,調攝像頭來查看,找出「偷盜」的慣犯。在店內張貼照片,或者報警等等。

也問一下其它店有沒有類似情況發生,採取過哪些有效措施?哪些可以借鑑?......

這次雖然扣了我的錢,但問題並沒解決。

為了解決問題,我需要提出具體困難以及解決方案。

如果是這樣的反應。

那麼作為上一級領導,他會怎麼評估你呢?

領導需要的不正是這種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嗎?

假如通過種種措施,店裡損失減少了,收入增加了。作為店員薪水是不是也會增加?

至少,如果店總虧錢、不賺錢,那麼店員自然也賺不到錢,甚至連工作機會都沒。

情緒和發脾氣本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遇到問題,只想著我不開心,不幹了。那後面呢?

除非你不再工作。否則,再換份工作,這類問題你依然可能遇到。

誰能保證,若遇到類似問題,別的店不讓你負責呢?

顯然,問題並沒有因為辭職而解決。反而這種遇事衝動的模式,會成為你成長的絆腳石。

不解決,就會一次又一次的被絆倒。

同樣是工作,有些人的價值體現就更高明一些。

我家兒子特別喜歡一家餛飩店的餛飩。那是家不起眼的餛飩店,一對夫妻經營著。

一次中午很晚了,我帶孩子去吃,看到店老闆家一家也在吃餛飩。

我便笑著問,「老闆娘,你家做餛飩的,自己還天天吃餛飩,不煩嗎?」

老闆娘笑著說,「如果我不吃自己包的餛飩,客人怎麼敢吃呢?」

這回答,情商好高。一下子增加了信任度。

偶爾我會打包生餛飩回去煮,打包的時候,我誇她,「孩子很喜歡吃你家的湯料。」

老闆娘就會往袋子裡放雙份湯料給我。

我很意外,兒子很開心,所以幾乎每個周末都吵著要去那家小店吃餛飩。

儘管周圍的店開開關關,但這家小店的生意,看起來幾乎沒什麼影響。

所謂的和氣生財,應該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吧。

有一種說法:

三等人,有脾氣,沒本事;

二等人,有脾氣,小本事;

一等人,沒脾氣、大本事。

脾氣背後,一定要有「能力」做支撐,否則什麼不是。

最怕那種把「脾氣」當成「骨氣」的人,這樣的人不但和錢有仇,和自己也有仇吧?

作者王語華:自媒體【女神30】原創作者。

思維訓練研究者、8年企業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文章原創文章,請點擊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