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完孩子後,老公抑鬱了」竟有五分之一的新爸爸都曾產後抑鬱

2019-10-16     爸媽黑板報



每一個新生兒的誕生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都像是初升的太陽,而產後抑鬱則是太陽底下的陰影。

據統計,我國約有70%的孕產婦在生產過後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產後抑鬱症狀,近年來孕產婦產後抑鬱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我今天要講的產後抑鬱,主角卻不是新手媽媽,而是新手爸爸……

作者丨敏儀媽媽

來自丨父母堂


01

男人也會產後抑鬱?

前幾天,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家住南京的小玲今年27歲,剛剛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但生完寶寶的小玲卻並不喜悅,相反原本活潑愛笑的她,因為產後抑鬱變得焦躁不安,讓這個家也失去了原本的歡聲笑語。

在丈夫的陪同下,小玲來到了婦幼保健院婦女心理門診,經過簡單的問詢,小玲告訴醫生:

-「感覺丈夫比我還要焦慮。」

原來小玲的丈夫也患上了產後抑鬱,自寶寶出生後,這位新晉奶爸也越發焦慮,整個人情緒十分低迷,回家不敢抱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在外面磨蹭很久,就是為了逃避回家。


-「孩子不敢抱,不給孩子喂奶,很晚回家,合著都是媽媽照顧,他還抑鬱了……」

-「偷懶的好藉口。」

-「我是個大老爺們,我都覺得你矯情個啥,孩子不是你生的,奶也不是你喂的。」

-「奶爸沒生產哪裡來得產後抑鬱?」

評論區充滿著嘲諷,男人的產後抑鬱在很多人看來,只不過是一種逃避責任式的矯情。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產後抑鬱這種問題只會發生在孕產婦身上,因為受到忽視或身體遭遇各種改變,而產生情緒問題。但事實上,容易被忽視的除了孕產婦,還有新手爸爸,他們一方面受孕產婦情緒的感染而變得焦慮不安,另外一方面,因為家庭格局和重心的改變,他們同樣會遭遇忽視或冷落。再加上,經濟和生活上徒增的壓力,各方面改變疊加再一起,對新手爸爸的心理絕對是一場巨大衝擊。

就好像「哪個女人不生孩子?沒看見誰像你這樣矯情」一樣,「男人產後抑鬱?」同樣是一種刻板印象,束縛著每一位患了產後抑鬱的爸爸,不敢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也沒有地方釋放自己的壓力。

小玲的丈夫並非個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李元媛博士曾展開過調查,發現新手爸爸患有產後抑鬱的比例甚至不低於新手媽媽。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和倫敦大學學院2018發布的研究中表示,21%的新手爸爸曾經經歷過產後抑鬱,可其中認識到自己心理出現問題的卻寥寥無幾。

73%的新手爸爸會擔心妻子的心理健康,可僅有38%的新手爸爸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的健康和穩定對於家庭而言一樣是重要的事情。


02

男性也需要家人理解

在日本,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家庭分工很明確,婚後女性一般都會放棄工作,成為一名家庭主婦,男性則要肩負起照顧整個家庭的責任。

高野和小晴也是這樣的一對夫妻。丈夫高野是一個性格內向且謹小慎微的人,在一家網絡公司做售後工作,每天不僅要應付態度惡劣的客戶,還要承受來自上司的壓力。


妻子小晴是一個無名的漫畫家,性格懶散,是個非常佛系的人,每天宅在家中不是畫漫畫,就是睡懶覺。


生活平淡且溫馨,但丈夫高野漸漸出現了一些問題。

開始是身體很多部位莫名疼痛,今天這裡疼,明天那裡疼。


漸漸發展成了無精打采,吃不下飯,對生活失去興趣和慾望,對自己也失去信心,倒垃圾時都會覺得,自己和這些垃圾一樣,是沒用的東西。


沒有人理解高野。他太「喪」了,甚至有些矯情,一個大男人每天傷春悲秋,倒個垃圾都能感慨一下自己,和見落花就要自憐的林妹妹有什麼區別?

但高野不是得了「矯情病」,醫生告訴他: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症狀。


好在小晴不僅不覺得丈夫矯情,反而叫他趕緊辭掉工作回家休息,在陪丈夫去辦離職手續的早高峰地鐵上,小晴一下子就理解了丈夫的辛苦,她對丈夫說:

-「這些年來,辛苦了,謝謝你!」

在擁擠的地鐵上,高野忽然失聲痛哭,妻子的一句「辛苦」讓他的情緒第一次有了一個出口。

「我生完孩子後,老公抑鬱了」竟有五分之一的新爸爸都曾產後抑鬱


就像結婚5年來丈夫從來沒有讓她因為錢的事情困擾過一樣,原本懶散、貪玩的小晴一力扛起家庭的責任,她對雜誌編輯說:

-「我丈夫得了抑鬱症,請給我工作,拜託了!」


這樣的小晴讓處於麻木、痛苦生活中的丈夫得以喘息,她照顧丈夫,一如當時丈夫照顧她一樣。她的寬容和理解讓丈夫逐漸走出了抑鬱症的陰霾。

這部電影名字叫做《丈夫得了抑鬱症》,豆瓣評分8.1,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細川貂々與丈夫的真實經歷。

它告訴我們,男人會抑鬱,也可以軟弱,也需要理解,真正讓一個家庭幸福的,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默默犧牲,而是兩個人的共同努力。


03

逃避不可恥,但沒有用

高野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離開了讓他壓抑的職場,可新手奶爸們卻不可以離開自己的家庭。

敏儀爸爸曾經也「脆弱」了一段時間,他從小在自己父親「男子漢」教育下長大,就像我們覺得自己的父親無所不能一樣,在成為了一個爸爸之後,他也這樣要求自己。

這樣的高要求帶來的是高壓力,他不僅要學著照顧孩子,整理家務,還要承擔起原本由我們兩個人共同承擔的經濟重擔,將自己壓得走不出來,因為平時格外堅強,所以脆弱時也格外脆弱。


沒有誰天生就堅不可摧,也沒有誰能一下就學會怎樣成為一個好的爸爸媽媽,在生活的種種壓力之下,產後抑鬱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新手奶爸對家庭、對孩子產生想要逃避的心理並不可恥,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但養育一個新生命靠逃避是沒用的。

對於男性不會產後抑鬱的偏見,就是最深的誤解。

要戰勝產後抑鬱,就要面對讓自己痛苦的這些磨難,也需要很多很多勇氣去面對新生兒給家庭帶來的巨大轉變。


我和敏儀爸爸慢慢探索著適合我們家庭的模式,他也逐漸學著承認: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也會覺得疲憊,覺得壓力山大。

男性的產後抑鬱跟女性的產後抑鬱沒有本質區別,這是病,不是矯情。當夫妻可以直面自己的壓力,才能學會不逃避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關愛每一個媽媽的同時,也請多給爸爸們一些鼓勵和關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9ZS820BMH2_cNUggH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