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13歲前必須幫孩子培養的3個好習慣,孩子受益終生!

2020-04-04     名校家長


文:娻嬅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好習慣可以助一個人成才,而壞習慣會將人送入地獄。

所以,比起財富,父母最該傳給孩子的是習慣。


1、獨立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家中的大人都把孩子含在嘴裡,生怕孩子會受傷。

其實,這是在扼殺孩子的獨立能力,阻止孩子成長。

家長真正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家長育兒路上也省心不少,孩子長大才會更加出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家長需要做到:

讓孩子力參與勞動:平日裡一些家務活可以安排給孩子完成,比如:擦桌子、拖地、疊衣服、收拾房間、疊被子、收拾書包等。只有讓孩子親自參與到勞動中來,孩子才懂得父母的辛苦。

拒絕做孩子的教練: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少家長習慣做教練,孩子做錯事情,立馬糾正錯誤,孩子都沒有思考的空間。其實,面對這個問題,家長可以在旁邊引導,讓孩子獨立思考去解決一些問題,這樣就不會形成依賴性。


鼓勵孩子發言:作為父母需要引導孩子主動發言,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貴在堅持,還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只有這樣,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會越來越好,長大後才會越來越出息。



2、遵守時間的習慣


同事的女兒今年5歲了,聰明可愛,人見人愛,唯一不足就是時間觀念非常差。

同事吐槽說:每天晚上8點讓她去洗澡,結果她收拾個玩具都能拖到9點。早上起床,洗漱穿衣也是慢吞吞的,上課也總是愛遲到。

同事說,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以後長大後該怎麼辦啊?

是的,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沒有時間觀念帶來的影響跟危害是非常大的。

記得,麥當娜被稱之為「遲到天后」。

因為開演唱會經常遲到,導致不少歌迷都退票,不為她買單。

其實,沒有時間觀念的人,以後在社會上會錯失很多的機會。

因此,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給孩子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規矩,比如:做作業、吃飯、玩手機、整理玩具、打掃衛生、洗漱等,都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時間,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促使孩子形成時間觀念。

陪孩子玩時間遊戲:與孩子玩一些賽跑的遊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工作,讓孩子明白時間的重要性。

父母的榜樣: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樣子。有些家長做事情喜歡拖拉,效率低,長久下去,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由此可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榜樣太重要了,想要孩子守時,那麼就先要有個守時的父母。

通過指導,讓孩子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從小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這便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3、熱愛閱讀的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是一件令人受益終生的事情。對於孩子而言,越早培養閱讀的習慣,對以後成長是有利的。

但是,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愛閱讀的,這也讓無數父母操碎了心,那麼,到底怎樣去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呢?

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讓孩子熱愛閱讀,那麼家長就要起到帶頭作用,常看書,少在孩子面前看手機、看電視。

閱讀環境:家裡的各個角落都可以安置書架,讓孩子隨時都能摸得著書,這也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購買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很多家長都會強迫孩子去看一些書籍,反而,孩子只會越來越反感。在初期階段,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籍,只要孩子喜歡看,內容是合法的,家長應該支持。

白岩松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除了讀書,別無他法」。

如果你家孩子目前還沒有養成這些好習慣,那麼,請家長也不要著急,從現在開始,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孩子將來一定會感謝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2cSRnEBnkjnB-0zSL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