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多做一些,也許市民能少出一趟門,減少接觸……」
「希望通過大數據,讓我們的防控工作做得更到位。」
他們是為「防疫」連夜奮戰的政務管理員,他們是織就數據「安心網」的信息數據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
「叮鈴鈴……」辦公室的電話鈴聲再次響起來,接起電話的是金灣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的年輕黨員梁偉傑,他正在與同事討論程序「數據」問題。
今年的春節,對於梁偉傑來說,的確有點不一樣。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需要在這段特殊的時期,針對疫情形勢,轉變辦事方式,給全區人民帶來更加便捷的辦事體驗,而梁偉傑義不容辭地加入其中。
為了鼓勵市民網上辦事,減少現場接觸,梁偉傑面對的第一個大任務就是打通「網上辦事」的環節壁壘,完善網上辦事各環節信息數據。
每天,電腦上密密麻麻的事項代碼、要素清單,可以說是他的「親密夥伴」,流程設置、業務設計、傳輸路徑是他反覆研究的工作。
梁偉傑說,目前還有少部分業務的辦理是需要現場提供材料的,但是為了讓市民減少接觸,在預約服務時,他都會勸群眾儘量選擇材料雙向快遞,或等疫情過後再辦理。
優化網上推送的各個流程環節,梁偉傑與同事們確認執行
這天一大早,梁偉傑一如往常地走進了單位,很多的「郵政快遞」已經忙碌地運作起來。
梁偉傑說,像食品經營業務,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全流程網上辦理了,市民辦理的時候在系統上填寫申請、提供資料、附上地址,我們就能將辦好的相關證照郵遞給他們,實現無接觸辦理。
梁偉傑與同事們進行信息化巡查工作
每天的信息化巡查也是梁偉傑工作的一部分,這些個「老朋友」們今天狀況怎麼樣,是否出現了什麼問題,他都必須第一時間知曉。
除了與「機器」、「數據」打交道,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防控「宣講員」、「引導員」,而梁偉傑也不例外,一有時間,他就會去張貼「防疫」宣傳海報,會在現場引導市民如何儘快辦理業務。
梁偉傑正在張貼「防疫」宣傳海報
整整一個春節,梁偉傑都活躍在自己的崗位上,哪怕休息日,他也是電腦隨身處理問題。
梁偉傑說:「我是一名年輕的黨員,也只是在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黨支部書記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我的同事們也堅守崗位,我應該也必須向他們靠攏。」
說到「數據」、「代碼」,對於普通人來說有點太過遙遠而陌生。但是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它卻是無處不在,為我們排查著隱患,守護我們安全。
張智,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數據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
這個春節,他著實是「宅」了一把,宅」可不是待在家無所事事,不管是辦公室還是家中,張智總是牢牢的盯著電腦,研究著數據,並和他的同事們為我區居民織就了一張大數據「安全網」。
金灣區防疫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出自張智和他的同事之手,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如何掌握信息,如何監控人員,如何有效做出科學預判,「數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智說,春節期間,在短時間內上線疫情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化小組的同事們聯合珠海邁科智能公司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面對一串串代碼,終於使得平台上線運作。
張智與同事們開會研究平台上線事宜
區防疫信息管理平台出來了,下一步就要輸入數據,統計數據,研究數據。到目前為止,平台已統計我區企業、學校、社會組織、建築工地和社區等人員的健康信息近10萬條。
面對這些龐大的數據,張智又有了新的難題。張智說,在近10萬條的數據中,有不少數據是「錯誤」信息,何為「錯誤信息」?就是民眾在填寫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填報錯誤。
張智與同事對平台數據進行校對中
比如有的人會把自己的年齡填寫成100歲,有的人會填寫無效的戶籍地址,而這些又無形中給張智帶來新的壓力。他和他的同事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清洗、比對,然後再致電當事人重新填寫。
這幾天,張智又開始忙活起「人體體溫紅外快速篩查預警管理系統」。這個系統也是他和同事們新開發出來的,通過紅外測溫攝像頭,利用熱成像技術對來往人員進行體溫非接觸式監測和數據採集,目前,區市民服務中心服務大廳已裝置。
人體體溫紅外快速篩查傳送回的畫面
張智說,2020年的春節,真的有點不一樣。他笑稱自己度過了一個「燒腦」的假期,但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他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不一樣的方式,守護大家平安。
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支部是一個大家庭,而像梁偉傑、張智一樣默默堅守在一線的黨員還有很多。也許他們的工作崗位不同、工作內容也不盡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讓「黨旗」飄揚在防「疫」一線,讓黨員本色永不褪色!
采寫 | 區新聞中心 付玥
圖片丨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