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你是否已經撣落一年奔波的風塵,回家過年了呢?家裡年貨都置備得怎麼樣了?是不是萬事俱備、只欠鐘聲了?反正TO君都已經置辦妥當,搓搓小手只等年夜飯啦!
沒有滿滿的儀式感,又怎麼叫過春節呢?
新鞋新帽新氣象
眼瞅過年了,沒有一套體體面面的新衣裳撐場面怎麼行?家家戶戶連犄角旮旯都是一副除舊迎新的嶄新姿態,「門面兒」當然也得整整齊齊換上新面孔。
小時候過春節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早早換上精心挑選的新衣裳,精氣神兒滿滿地去和小朋友們互相炫耀,彷佛從頭到腳都煥然一新,整個人因此變得神氣十足。
千家萬戶掛春聯
每到春節臨近,從都市城鎮到鄉野村莊,千家萬戶都會齊刷刷「摘下新桃換舊符」,提及春聯,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門懸「桃符」、張燈結彩的習俗,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言簡意深,彰顯出獨特的中國氣息和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
對聯窗花滿堂彩,燈籠年畫齊上陣。大街小巷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新氣象。
歡聚一堂看春晚
說起「春節必備形式感前三名」,那麼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三件事缺一不可。
每年的春晚可以說是老少皆宜,唯獨不怎麼討年輕人喜愛的必備節目。內容上雖然有時確實一言難盡,但確是春節不可或缺的一種奇妙形式感。
就像是儲存了無數人溫暖記憶的時光機,只要想起某年春晚的某個經典節目,與家人圍坐電視機前的那些年間往事就會「倒帶」浮現在眼前,當時情景也仿佛歷歷在目。也許這就是春晚一直在大多數人心中倍感親切且無法替代的終極原因。
全家老小齊守歲
每逢除夕夜,中國人不僅有著通宵守歲「熬年」的習俗,家家戶戶更是要燈火通明、徹夜不滅,以求來年家中平安幸福、財運亨通。
民間流傳年長者守歲有「辭舊歲」之意,可延年益壽;年輕人守歲可保家中長輩吉祥如意。
年味滿滿年夜飯
哪裡的年味兒最誘人?當屬家家戶戶餐桌上一年到頭最豐盛的年夜飯。全家老小歡聚一堂,推杯換盞、共敘天倫,當之無愧除夕夜的「重頭項目」,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候不過如此。
大年初一拜年
一元初始,萬象更新。傳說除夕夜人們守歲點燈、生火放炮嚇跑了在人間為非作歹的年獸,便在第二天初一開門賀喜,恭祝順遂。
民間有「初一不出遠門」的說法,所以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動就是到近處親朋好友、周鄰四舍家去拜年賀喜。
在這天有吃年糕的傳統,北方人則喜於吃餃子,寓意「來年交好運」。
正月初一還有著「忌殺生,不掃除,勿破碎」的說法,人們認為殺生意味著災禍;掃地會帶走運氣、破財,而打碎家具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歲(碎)歲平安」以求免災。
大年初二回娘家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正月初二有吃面的習俗,寓意健康長壽。嫁出去的女兒也會在這天帶著糖果禮品,與丈夫兒女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因此這天也被稱為「迎婿日」。北方則有著初二祭財神的習俗。
相傳初一、初二是水神的生日,所以這兩天都不可以洗衣服。
大年初三禁忌多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宜宅在家中,忌外出拜年招惹口舌是非;又稱「小年朝」,要做到「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初三有吃合子的習俗,尤其是京、津地區。相傳這天晚上「老鼠娶親」,晚上要早早熄燈睡覺。
大年初四迎諸神
俗話說「接神早,送神遲」,傳說大年初四是諸神重臨人間之時,「灶王爺」這天要查戶口,所以人們這一天都不會出門,早早就起床準備貢品、焚香點燭、迎接五路財神。
大年初五接財神
大年初五又稱「破五」,意為「破除」,有「送窮」的習俗。這天可以解除過年所有的禁忌,垃圾也可以全部倒除。民間傳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人們會在這天燃放爆竹,迎接財神,祈求來年財運亨通。
拜年路上
「口嫌體正直」的壓歲錢
每逢春節,大人們好像都很熱衷於帶著自家小孩去拜年,因為會收到很多來自七大姑八大姨大大小小的紅包,而我們也不用略顯做作地拒絕。
長大的煩惱就是不僅收到的紅包越來越少,壓歲錢這個東西也彷佛要和自己「恩斷義絕」了。話雖如此,每當收到大舅三姨遞過來的紅包時,還是會一邊心口不一地假裝客套,一邊欣喜若狂地「老臉一紅」。
那麼在你心中,最不可替代的春節形式感是什麼呢?
2020 Happy New Yea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oWl2m8B3uTiws8KKUPf.html